《次北固山下》表達作者思鄉之情的詩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壹、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 壹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二、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三、註譯
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長江。
客路:旅途。
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風正:順風。
懸:掛。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殘夜:夜將盡之時。
江春:江南的春天。
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青山:指北固山。
鄉書:家信。
四、創作背景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壹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壹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壹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壹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於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於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淒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並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壹聯,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審美範型。
五、賞析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壹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風平浪靜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壹帆懸”這壹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壹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壹聯歷來膾炙人口,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河嶽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裏說,“海日”壹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壹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壹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壹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妳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壹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詩人乘舟來到北固山下,展現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壯麗景色。殘夜將盡,旭日從水中孕育而出;時令雖在舊年,春意已經闖入江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壹聯,描寫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
該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描摹長江下遊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
總之,這首詩抒寫詩人泛舟東行,停船北固山下,見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而引發的懷鄉情思,熔寫景、抒情、說理於壹爐。全詩和諧優美,妙趣橫生。堪稱千古名篇。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壹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壹帶去。詩人壹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壹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壹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美的。
六、寫作特色
寓情於景,景中含理。
這是壹首五律詩,頸聯被明代胡應麟贊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時序匆匆交替,這怎不讓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詩中“生”“入”用了擬人手法。是人物壹說理。卻在描寫景物中蘊含理趣。海日生於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蘊含了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七、主題歸納
詩中詩人借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遊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和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是壹首羈旅行役詩。
八、作者簡介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壹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壹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壹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