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樹之詩

高樹之詩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倦鳥知歸,遊子思親。”出自唐宋時期慧能寫的《六祖壇經》,意思是:飄落的枯葉落在樹根上。比喻事物有壹定的歸宿。在外地生活的人,最終都會回到家鄉。不管離開多遠,多長時間,總有壹天會回到最根本最原始的地方。

比喻事物有壹定的歸宿。在外地生活的人,最終都會回到家鄉。

慧能大師在即將入涅槃的時候,告訴弟子們他想回忻州老家,讓他們趕緊給他準備壹條船。他的弟子懇求六祖留下。慧能大師說:“佛的出現還是涅槃的標誌。來了就去了,妳就是常然。”我在這個形狀,我會回到它。"六祖也對他師父說:"葉子落到根上,來了就沒有嘴了。”後來以“落葉歸根”比喻事物總有壹定的歸宿。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慧能在曹溪倡導頓悟法,主張無文字、無外教,直指人心、悟佛性,以通俗樸素的修行方法取代繁瑣的正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禪宗的主流。慧能不會寫,也不會讀經書,但對金剛經,維摩詰經,楞伽經,觀世音菩薩經,火眼金睛經,涅槃經,梵天經,還是相當清楚的。

六祖壇經源於六祖慧能大師應邀到大梵寺演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法,法海將此事記載為“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所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壹卷”。慧能回到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於是法海在書名中加了“同時施無相戒”。此時《壇經》開始在國外流傳,俗稱六祖法寶。

“祭壇”就是高臺。慧能曾坐在韶州大梵天寺的壹個高臺上。慧能的弟子法海按照慧能的指示,把他的說法內容記錄下來,編成了壹本書,於是就有了《六祖壇經》。這本古籍不僅記錄了慧能的佛學理論,也記錄了他的人生經歷、經歷,以及獲得和傳播佛法的過程。

慧能應邀到大梵天寺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法》時,曾命弟子法海作講學記錄。起初並不叫《壇經》,而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祖慧能大師在韶州大梵天寺施法壹卷》。

慧能回到曹溪後,將《無相戒》傳承下來,法海也將這部分編入書中,於是書名就成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慧能六祖,鑄卷,授無相戒於韶州大梵寺》,這是《壇經》的第二個版本。

慧能(638-713)去世後,法海在前兩篇《壇經》的基礎上補充了慧能的其他講學記錄。這個版本出來的時候叫《南唐宗派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邵州大梵寺六祖慧能佛法密宗經壹卷》,書上還附了壹句“南唐宗派大乘密宗經壹卷”。

這是《慧能講學錄》第壹次在書名中被冠以“經”的稱號。應該說,這個版本從更早的“施法互不相警”的標題,到此時的《壇經》,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在法海手裏,《壇經》已經出版了幾種不同的手寫版本。然而,在復制這些手稿的過程中,發生了壹些變化。據《壇經》最早的抄本記載,慧能在大梵天寺講經時,有壹千多人,包括慧能在內。

在這前後,慧能也做過多次講座。他的弟子在抄寫《壇經》時,往往會加上自己親耳聽到的慧能講經的內容。抄本比慧能的口述慢很多,所以《六祖壇經》中的很多內容應該是法海等弟子事後根據記憶加上去的。

《六祖壇經》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其弟子的補充,臨摹和補詞的能力良莠不齊。此外,惠能的口音非常重,這些聽眾根據自己聽到的和理解的,記下了大量的錯誤和誤解。

慧心在《北宋初年壇經序》中說:我是六祖大師,被徒弟廣教直接講性的修行,自開悟以來壹直作佛,名為《六祖壇經》,流傳後世以供研究。古文比較復雜,看的人壹開始就看膩了。我在太歲丁卯,我在賓過月,辛亥二十三日,我去於贏駟塔,分兩卷十壹門。

慧心在編輯《六祖壇經》時,不得不根據她所能看到的各種版本,刪減繁文縟節,清理文字,闡明意思,因為“古文繁雜,讀之人初覺無聊”,這樣《六祖壇經》就可以分為兩卷十壹門。慧心編纂加工的《壇經》比敦煌本多2000余字。

而這多出來的文字,有可能是慧心根據其他版本添加的,也有可能是他自己的劇本不為人知。總之,六祖壇經到了慧心手裏,發生了不大不小的變化。這個版本的《六祖壇經》流傳到日本並保存下來。

慧心在整理出版《六祖壇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部經典從此廣為流傳,慧心真的功不可沒。慧心出版約90年後,《齊松本》、《六祖壇經》又出現了。

宋工部侍郎郎堅作序曰:“惟尊六祖之論,為俗所致,文筆俗繁,幾乎不可考。”和尚宋祁寫下了《壇經頌》,因為他說:如果它是正確的,我將發大財,郵票將被廣泛傳播。第二年,郭頌被曹溪古學授予,濃縮為三卷。都是六祖的話,已經不荒謬了。它被命令雕刻板子收集它的大事件。"

既然郎劍“尊六祖惠能之說”,說“為俗所損,文筆俗繁”,那麽他壹定看過很多版本的《六祖壇經》,其中應該也包括惠馨的版本。因此,當他看到宋祁寫的《壇經》的贊美時,他願意付錢。

這就是禪宗歷史上稱為齊松本的六祖壇經。此後,元代出版的德文變體本和明代出版的宗保本在篇章文字上有所變化,但內容與宋祁本並無太大區別。應該說,元明本都是以宋祁本為基礎的。

《壇經》敦煌本65,438+02,000字,慧心本65,438+04,000字,明藏本(宋祁本)265,438+0000字。慧心的書比敦煌多2000字,宋祁的書比敦煌多9000多字。

比較慧心版和敦煌版,慧心版增加了2000多字,但兩個版本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根據胡適的計算,宋祁書中多出來的9000字,幾乎相當於原書篇幅增加了40%,對於壹本書來說,這是壹個很大的變化。

齊松本增加的內容應該來自《郎劍》序言中提到的“曹溪古本”。據胡適考證,“曹古本”是曹大師的傳記。

《曹大師Xi傳》又名《曹大師Xi傳》,卷壹* * *。這本書大約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曹傳》載有慧能的生平、傳法目的、聖旨、寶林寺的修建以及關於六祖的六種靈異傳聞。如果對比敦煌學派流傳下來的《壇經》,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很大的差異。

例如,就思想體系而言,慧心本及其之前的各種敦煌本,慧能所闡述的理論來源於《金剛經》,而慧能在《曹大師傳》中所表達的思想則屬於《涅槃經》。

《曹大師Xi傳》是壹部比較完整的慧能言行錄,雖然有許多明顯的訛誤和錯誤,其內容也與敦煌本大相徑庭。

在敦煌寫本的流行過程中,屬於另壹派的慧能講學也很受歡迎。這是曹大師的傳記。這本書也是慧能的弟子根據慧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講學的記錄或奏折整理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慧能大師對佛經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面對不同的聽眾,他的說法也是不壹樣的。

因此,大師曹的《Xi傳》可視為另壹種壇經。宋祁大師通過修改、增刪,將這兩種《壇經》結合起來,形成了宋祁本。

《壇經》描述的不僅是慧能在邵州大番寺所講的佛教,還有他回到曹溪後在寶林寺所講的佛教。而是成為壹部囊括了200多年來眾多慧能弟子及後來僧尼不斷完善禪宗理論的總結性佛教經典,是中國禪宗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

百度百科-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