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傳播學的發展史

傳播學的發展史

壹、中國古代通信的發展

(A)從烽火臺。

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很早就用通訊的方法相互聯系。根據古籍記載和發掘的古代文物,我們的祖先在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可以相互交流了。那時候人的交流大概是基於物的交流方式。在中國雲南省,解放前壹些少數民族部落還處於原始公社階段。他們沒有文字,沒有交通工具,卻有著原始的交流方式:比如在景頗族的壹些部落,人們給朋友送辣椒,以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紮瓦族的年輕人送給女友壹片名為“德朗”的葉子,邀請她約會。在〔wǎ〕氏族裏,送火藥或鉛彈,就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壹塊水晶方鹽,中間鉆壹個小洞,就說明難題解決了。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不難想象古代人是如何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的。

與對象的通信方法是壹種非常原始的方法。後來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廣泛,開始出現有組織的交流方式。

據古代記載,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王猷時期,就有了用篝火傳遞信息的方法。據說在邊疆和去邊疆的路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壹座接壹座。烽火臺上全是柴火,敵人入侵時會壹個個拉響警報。各路諸侯看到篝火,都會出兵相助,與敵人作戰。

相傳,有這樣壹個故事。周幽王有壹個最喜歡的妃子。

她很漂亮,但是她總是不喜歡笑。壹天,為了逗她笑,周幽王無緣無故點了壹堆篝火。各路諸侯見了警報,都領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壹趟,我被騙了,什麽都沒發生。就這樣,真的讓誇獎笑了。但是後來有敵兵入侵的時候,所有的諸侯看到篝火都不相信了,就沒有人出兵救了。周幽王無法抵擋敵人的進攻,因為他無法得到各路諸侯的幫助。不僅他被殺了,西周也滅亡了。這個故事說明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有組織的交流方式。

中國歷代都是用這種篝火報警的方式傳遞軍事信息,持續時間很長。從後來出土的漢簡中可以知道,漢代從河西四縣(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到延澤(今新疆東部羅布泊),都大規模設置了烽火臺,並稱“五裏壹哨、十裏壹墩、三裏壹堡、百裏壹城寨”,這些烽火臺都歸地方官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之下,還有各級負責烽火臺的官員,如杜威、鬼衛、侯官、侯長、向長等。每個車站還根據距離配備了若幹個等級。升起和釋放篝火的方法晝夜不同。白天升起煙,晚上放火。此外,還用各種暗號表示對敵人的攻擊次數,比如敵人少於500就放兩次篝火,等等。這種有組織的交流方式,對保衛邊疆、抵禦敵人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這種交流方式直到明清時期仍在很多地方使用。例如,山東省煙臺市因明代為防止日本海盜的入侵而在那裏建立狼煙臺而得名。

通過信標傳輸軍事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但無法從邊境傳達詳細的敵情,更不用說上面的命令了。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形成了較為嚴密的郵政驛站系統來傳遞政府文件,配合烽火使用。

(2)郵政與郵政通信2000多年

周朝時,各諸侯國自成壹國。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他們經常在大道上設置驛馬和郵車,來回傳遞政府文件。春秋時期的孔子曾說:“德之普及,快於郵之投遞。”也就是說,他所倡導的道德理論會比郵寄訂單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政通信不僅相當完備,而且相當快捷。

古書《左傳》中有壹個故事:秦國(在今陜西)和晉國(在今山西南部)合謀,共同攻打鄭國(在今河南鄭州)。鄭是壹個小國,受到兩個大國的威脅,處境危急。為了打退敵人的入侵,鄭派使者到秦國軍營建議:“秦國和鄭之間有國,滅鄭只利於金,不利於秦。不如與秦、鄭結盟。將來秦國的使臣要來東方,也要做秦國的主人。”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停止了戰鬥,派齊子、和去鄭國。為了表示和解,鄭把鄭都城北門的鑰匙交給三個使者管理。但認識齊子人告訴秦密保,他們已經掌握了鄭國的北門,請出兵攻打鄭國。然而,當秦國派出偷襲鄭國的軍隊行至滑州(河南洛陽以東)時,被鄭國商人高閑發現。高閑感到祖國危在旦夕,便假扮成鄭國的特使,用他販運的十二頭牛向赤兵進貢,暗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所準備。與此同時,他迅速用通往鄭的郵局在夜間通知了全國。鄭得到消息後,立即提高了警惕。遲發現鄭已經準備戰鬥,只好停止前進,順便消滅滑國。可見當時的郵政系統意義重大。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郵政通信逐漸完備。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全國各地都修建了馳道,促進了郵政通信的發展。到了唐代,這壹制度更加興盛。在唐代,有三種類型的郵政:陸路郵政、水路郵政和陸路郵政。共有1600多個哨所,包括260多個水上哨所和80多個陸上哨所。郵局的行程也有明確規定。比如郵局規定每天馬走70裏,驢走50裏,車走30裏。各級官員使用的車馬數量也有壹定的限制。不按規定辦事的人將受到懲罰。在緊急情況下,驛馬壹天可以跑300多英裏。詩人岑[cé n]參詩《第壹次去龍山的路上,他是宇文的判官》,描寫郵政的速度:“驛站壹個接壹個,郵車如星河;平明發鹹陽,黃昏而長long山”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範陽(今北京)反唐。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今陜西臨潼縣),離範陽有千裏之遙,但他很快就得到了消息。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朝時期,由於軍事活動範圍的擴大,通信業進壹步發展。當時,僅中國就有1496個驛站。元朝將郵局音譯為“站紅”,所以後來稱郵局為郵局。

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凱爾?波洛在他的書《凱爾?在《波羅之旅》壹書中提到,元代每隔二十五裏必有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富麗堂皇的房子,床和被褥都是綢緞做的,住宿所需壹應俱全,專門供欽差大臣們休息。他

他說即使國王來住,他也壹定覺得很舒服。他還說,這種規模的車站有壹萬多個,驛馬有三十萬匹。凱爾。波羅的描述可能有些誇張,但元朝驛站的規模可想而知。

此外,元朝還沿襲宋朝的方法,在各郡廣設“快遞鋪”。這種快遞店專門投遞政府的緊急公文,有點像現在的軍郵。估計全國大概有2萬個名額。每個店都有好幾個店,沒日沒夜的送文件。這些店鋪腰上掛著鈴鐺,手裏拿著槍,晚上打著火把。當他們到達狹窄的道路時,他們用力按鈴告訴行人和馬匹讓路。當我們快到下壹家快遞店的時候,我們也會在很遠的地方按鈴。當我們聞到下層商店的鐘聲時,我們會做好準備,收到文件,然後繼續前進。就這樣,壹家又壹家的店鋪不停的經過,規定日夜行走400裏。

明代的驛站基本沿用舊制度。清朝中期以後,現代郵政逐漸發展起來,取代了古代的郵政系統。

兩千多年的郵政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壹定的作用,但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卻是沈重的負擔。例如,為了讓他最喜歡的妃子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枝,唐明帝為她設立了壹個從長安(今Xi安)到四川涪陵的驛站,日夜飛行,運送新鮮的荔枝。唐代詩人杜牧寫道:“紅塵騎公主時,無人知是荔枝。”這兩首著名的詩是對這件事的諷刺。另壹個例子是,清朝康熙年間,貴州巡撫給皇帝寫了壹封信,講述了貴州驛站的苦難。他說,世界上最苦最累的是驛站,最危險最遠的是貴州。夫舉壹站,其肩必斷,馬走壹站,其蹄必瘸,其脊必爛。連苗族人都被逼得不能種地,不能織布,壹天天地垂死掙紮,逃難逃亡,流離失所。事實上,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郵政通信中普遍存在。這只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3)人民信息局和華僑審批局

驛站是政府的通訊機構,只能傳遞公文。除了宋朝允許高官附家書,壹般不允許私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私人在緊急情況下需要通信,地主和富商也可以派仆人或雇傭搬運工從遠處送書;普通人只有托人轉達,不僅慢而且急,還經常延誤或丟失。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大雁傳書》的故事,可想而知古代人的交流有多困難。後來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交流頻繁。外出經商打工的人,戰爭年代被迫參戰的軍人,逃離家鄉的人,都需要和家鄉的親友交流。特別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更迫切地需要交流,以便交換商業信息、洽談貿易和寄送賬單。所以民間送信的生意應該是正當其時興起的。大約在唐朝時期,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有主要為私人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壹種叫“飛錢”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放在長安地方政府的機構裏,然後用收據把地方政府的錢全部拿走。這其實就是交易所業務的萌芽。當時還出版了壹種叫“地[d ǐ]報”的手寫或木刻報紙,通過郵寄的方式傳播到各地,就像現在出版的報刊壹樣。明代有壹個為民送信的民信局。西南省份的壹些人信局被稱為“馬相月”。相傳起源是這樣的:搬遷到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墾荒的農民,因為思念家鄉,每年約好推老鄉回老家幾次,來回帶土特產和信件,後來組成了專業的人信局。

人民信息局開始出現在長江沿岸貿易便利的沿海城市,然後逐漸向內地發展,直至東北、西北各省。清代道光、鹹豐、同治時期(公元1821至1874年)是人民信息局發展最繁榮的時期。當時中國大大小小的新聞局有幾千個。自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五口通商條約以來,上海的商業、交通得到畸形發展,各種民情局紛紛擴充組織,在上海設立總號,在各商埠設立分號、聯號或代理店。小規模的人信局會聯合起來運營。這樣,中國的商埠和交通便利的大石就成了稀疏的民間交流網絡。

人信局是商業機構,由業主(俗稱老板)出資,員工經營。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盈利,所有的人情局都競相在盈利多的地方設機構、修路,沒有人關註無利可圖的偏遠地區。人民信息局的客戶主要是商人。為了吸引業務,人民信用局也給他們的客戶各種便利。比如晚上,商店關門後,派人去各個商店收郵件,匯款。長期客戶還可以支付信用總額,甚至可以獲得折扣。

很多廣東、福建等省沿海地區的窮人,從很小的時候就出國謀生。還有的被帝國主義強盜騙去外國苦幹。起初,這些生活在國外的華僑不方便與家人聯系或寄回壹些他們通過努力工作賺來的零星錢。後來,廣東、福建的壹些人民新聞局在海外發展業務,組織了“華僑批準局”,辦理華僑的通信交流業務。因為福建方言稱“信”為“批”,華僑匯款所附信件為“華僑批”,所以投遞華僑信件和匯款的機構稱為“華僑批局”。僑批局除了在國內華僑多的城鎮開設外,還在國外設立分號。據1930統計,全國註冊的華僑審批局有180家,分屬海內外700多家分號。到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海內外華僑批準局已達100多家,分號1000多家。它們在方便海外僑胞寄信匯款和與祖國聯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了海外僑胞的歡迎;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自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來,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試圖改革中國的官立郵局、民營民情局和華僑審批局,而是接二連三的侵略者侵占了中國的郵權。人民信息局和僑批局雖然受到侵略軍的打擊和破壞,但由於歷史悠久,得到人民的信任,維持了很長壹段時間,沒有被扼殺。後來,清政府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的英國人赫德創辦了海關驛站,並利用自己作為官員和外國人的特殊權利,註冊了民信局,強迫民信局接受海關驛站的領導,限制向船舶運送郵件,提高民信局郵件運送總承包費,遭到了聯合罷工的抵制。赫德改用另壹種方法,將海關郵政的國內平郵關稅從四分降到壹分,當地平郵關稅從四分降到半分。通過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徹底打敗了人民信息局。即使辛亥革命後,官辦郵政也模仿人民信息局隨時送信的優勢,強迫官方郵政信使實行每天四次到八次、十次、十二次的送信制度,即使引起信使罷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人民新聞局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高壓政策下被迫關閉,才下令限期結束。

-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使用竹子或木屑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叫簡,木片叫紮或打,壹般叫簡。古書《詩經》在殷末周初王所作的詩中有“簡書”之稱。漢代的竹筒稱為漢簡。

(2)漢代河西四郡,鎮守重要邊關的武將稱為校尉;鎮守小城的武官叫上尉;管理敵方邊境偵察的武官稱為候官;管理壹個烽火臺碼頭,也就是壹個偵察中心點,叫等待;基層的偵察哨叫隊長。壹名上尉通常有三至三十名衛兵。

①“軌道”是兩輪之間的距離程度。戰國時期,鐵軌的寬度不壹。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規定鐵軌寬六尺。同時,秦始皇廢除了原有的文字,用壹種叫做“小篆”的新文字來統壹全國文字。

①總督,官方名稱。建立於明初,是清朝壹個省的行政長官,同時掌管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