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
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後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壹所墻院周圍。
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壹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
蟬聲四起,叫聲亂成壹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
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翺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並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
“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壹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遊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壹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壹天。
“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遊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遊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壹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臯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壹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臯寓所時,自然很晚了。
“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這開頭兩句,先壹個“醒復醉”,再壹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走筆至此,壹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壹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壹種達觀的人生態度,壹種超曠的精神世界,壹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沈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壹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沈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壹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沈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壹任情性,表達出壹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沈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壹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壹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
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沈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壹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
2.蘇軾的愛情詩句1. 相逢壹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2.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 蘇軾《賀新郎·夏景》
3. 秾艷壹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蘇軾《賀新郎·夏景》
4. 壹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壹詞。 ——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5.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壹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6.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 蘇軾《賀新郎·夏景》
7.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壹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蘇軾《江城子·記夢》
8.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蘇軾《江城子·記夢》
9.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蔔算子》
10.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記夢》
3.蘇軾對愛情的詩詞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壹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
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
數峰青。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幕。
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雲縷。斂盡春山休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江城子 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4.蘇軾描寫愛情的經典詩句有哪些1.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釋義: 兩人壹生壹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
2. 相逢壹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
釋義: 相逢之時對飲直到酩酊大醉,這續的是前緣,醉後卻依然免不了酒醒,各自上路亦如風吹雨散,又該去往何處。
3.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蘇武《結發為夫妻》
釋義: 如果我還活著,就壹定會回來;如果不幸死去,也會永遠地思念妳.
4.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蘇軾《賀新郎·夏景》
釋義: 來日如等到美人來到,在花前飲酒也不忍去碰觸.
5: 秾艷壹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蘇軾《賀新郎·夏景》
釋義: 細看這壹枝濃艷的石榴,花瓣千層恰似美人芳心緊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
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
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禦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
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壹。
5.蘇軾表達感情最復雜的詩是那壹首蘇軾詩歌的特點蘇軾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歌有著鮮明的特點。
其壹、說理中顯趣味——壹理趣取勝。宋代詩歌的壹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說理,而蘇軾卻是壹說理大家。
所謂理趣,大體上就是詩中所含之理富於生機與靈氣,即宇宙、社會、人生的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詩人眺望廬山,看到山嶺連綿,峰巒環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橫看、側看、遠看、近看,視覺不同,看到的情況各不相同。
於是作者想到,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就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只看見廬山的壹個局部,或被某中現象所迷惑。這也就告訴我們:凡是主觀片面,各執壹端,都不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想見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從搞出全面洞察。
全詩融景物、感情、哲理於壹體,是壹首不朽的哲理詩。蘇軾詩的理不是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讓讀者通過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聯想後,然後悟出壹些新穎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澠池相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動奇妙,單行入律,壹氣呵成,後四句再以所聞所見所憶的情景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使前後兩部分緊密相連、虛實相生。
全篇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動人深情又發人深思。其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蘇軾的詩既具有杜甫詩的現實主義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36633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風格,其現實主義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對窮奢極欲的統治者的不滿。他的《李氏園》揭露了官僚貴族兼並土地的罪行,他們為了建築“美園圃”不惜“奪民田”,“破千家”。
蘇軾的《荔枝嘆》揭露了官僚為了“宮中美人壹破顏”,不惜造成“驚塵濺血流千載”的醜態與罪行。蘇軾的現實主義精神其次表現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上。
蘇軾主張抗擊遼和西夏,在他的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聖朝若用西涼薄,白羽猶能效壹揮。”
(《祭常山回小獵》)“臂弓腰箭何時去,直上陰山去可汗。”(《答陳季常惠壹揞巾》)表現了他願意效命疆場的豪情壯誌。
蘇軾時常關心邊事,因此,每當他得知邊境告捷,常常表現出由衷的高興。如:“漢家將軍壹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
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牧臣不見天顏喜,但驚草木放(壹作皆。)
春容。”(《聞洮西捷報》)寫熙寧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獲吐蕃首領鬼章,蘇軾寫詩稱頌道:“堅壘千兵破,連航壹炬燒。擒奸從窟穴,奏捷上煙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誡說:“羌情防報復,軍勝忌矜驕。慎重關西將,奇功勿再要。”
(《獲鬼章二十韻》)蘇軾壹向認為,山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他時時想著要做大自然的欣賞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註在大自然身上;他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樂趣,浪跡山水禪寺,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表現出壹種達觀的浪漫主義精神。
他在應試的答卷《詠怪石》中寫道:“誰知茲市石本靈怪,忽從夢中來我前,駭覺坐想其語,勉書此詩席之端。” 寫怪石向蘇軾托夢為自己辨解,實際上是蘇軾借怪石之口熱烈歌頌怪石的高貴品質。
這表明蘇軾從青年時代就具有豪放不羈的浪漫主義精神,也可見他高燃的理想火炬。其三、豪放風格與婉約風格相結合。
北宋時期,詩詞以婉約而著稱,而蘇軾則開創了豪放派詩詞,因而在他的詩中,主要是以清雄曠放的豪放風格,同時又兼有婉約等多種姿態。正如劉克莊所評:“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
(《後村詩話》)看蘇軾詩《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
詩中前兩句翻用劉禹錫《看牡丹》詩“只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最後壹句翻用杜牧《贈別》詩“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語意。
描繪杭州百姓觀賞牡丹的歡樂氛圍以及笑看其帶醉而歸的情形。詩中描寫出自己白發簪花的情態,賞花醉歸,十裏花街,珠簾半卷,佳人仕女,紛紛探頭觀看。
詩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復,使音節回環往復,帶有很強的婉約情調。又如他的詩《月夜與客飲杏花下》,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等,更是婉約細密,幽微深遠。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罵。不嗔不罵喜有余,世間誰復如君者。
壹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爭劍。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這是蘇軾詩《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從詩中感覺出有種筆墨淋漓,鋒芒畢露,豪氣噴薄的感覺。而蘇軾的詞其豪放特點更甚於詩。
其四、品茶論禪,書寫繪畫。禪宗美學超功利的審美態度反映在蘇軾的作品中便集中體現為。
6.對蘇軾和他的第第詩句感情深詩句1、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2、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以為必死的時候寫過壹首詩給蘇轍,很感人(題目好長): 《予以事系禦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壹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二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瑯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滬弧高舊薨攪胳些供氓其中:“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最是情深意切。這是詩,若論詞,當數《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