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寄的詩句 1. 關於郵寄的詩句
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壹握香荑。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燈前呵手為伊書。
使青鳥兮銜書,恨獨宿兮傷離居。李白
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壹書謝麻姑。李白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李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李白
書無鴻雁如何寄,腸斷催歸作麼回。向子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晏幾道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陸遊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柳永
別來憑誰訴,空寄香箋,擬問前歡甚時更。歐陽修
香箋小字寄行雲。纖腰非學楚,寬帶為思君。晁補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雲中尺素書。李白
2. 形容快遞的句子
形容快遞的句子有: 我們就在路上。
妳我放心的物流。用心傳遞速度。
高山擋不住我的闊身板,大河攔不住我的風火輪。我們用安全和真誠換您放心,我們用真心和快速換您滿意。
快遞[kuài dì] 快遞又稱速遞或快運,是指物流企業(含貨運代理) 通過自身的獨立網絡或以聯營合作(即聯網)的方式,將用戶委托的文件或包裹,快捷而安全地從發件人送達收件人的門到門(手遞手)的新型運輸方式。快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快遞是指任何貨物(包括大宗貨件) 的快遞;而狹義的快遞專指商務文件和小件的緊急遞送服務。本教材研究分析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快遞業。
從服務的標準看,快遞壹般是指在48 小時之內完成的快件送運服務。從快遞的定義中,可以概括出快遞的以下3 個特征:從經濟類別看,快遞是物流產業的壹個分支行業,快遞研究是從屬於物流學的範疇。
從業務運作看,快遞是壹種新型的運輸方式,是供應鏈的壹個重要環節。從經營性質看,快遞屬於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貿易。
中文名:快遞、速遞外文名:Express delivery拉丁文名:Etiam traditio拼 音:kuài dì註 音:ㄎㄨㄞˋ ㄉㄧˋ解 釋:由快遞員負責的快速遞送服務所屬行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增值服務保價、代收貨款、簽單返回等服務分類:國內快遞、國際快遞、同城快遞等運輸方式:等航空、航運、鐵路、公路。
3. 與寄信相關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河北 張木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
4. 關於思念寄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譯文:明月從什麽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2、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譯文:茫茫的海上升起壹輪明月,此時妳我都在天涯***相望。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 唐王昌齡《出塞二首》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
4、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唐李白《靜夜思 》
譯文: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譯文: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壹直陪著妳到夜郎以西。
5. 描寫抒懷的詩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裏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1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16.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 《壹剪梅》)
17.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18.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蘇軾 )
19.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杜甫:《月夜》)
20.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21.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
22.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裏館》)
23.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李商隱《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26.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2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詞《江城子》)
28.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王安石《春夜》)
29. 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
(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
6. 與書信有關的詩句
古代書信的“美稱”河北 張木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
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
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