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輕輕柔柔的,哺育著剛剛蘇醒的大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關春雨的古詩,歡迎大家閱讀賞析~~
壹、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其壹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古詩簡介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唐代詩人韓愈寫給張籍的兩首七言絕句,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壹,其中第壹首廣為流傳。前壹首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對春天來臨時生機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欣悅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門,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後壹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門,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翻譯/譯文
其壹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壹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壹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說官事冗雜,年紀老大,已經失去了少年時追趕春天的心情。請妳忙裏偷閑地先到江邊遊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經很深。
註釋
⑴呈:恭敬地送給。
⑵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裏形容春雨的細膩。
⑸最是:正是。
⑹處:時。
⑺絕勝:遠遠勝過。
⑻皇都:帝都,這裏指長安。
⑼官忙身老大:韓愈寫此詩時任吏部侍郎,公務繁忙,故雲“官忙”;韓愈時年56歲,故雲“身老大”。身老大,年紀大。
⑽即:已經。
⑾憑:這裏作“請”講。
⑿江:曲江,位於唐代京城東南角,為遊覽勝地,遺址在今陜西西安東南部。
賞析/鑒賞
其壹
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壹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過,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過壹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的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壹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作者心裏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作者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麽顏色了。詩人像壹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壹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壹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的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壹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是壹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麽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壹般不同,這是壹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壹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壹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其二
第壹首寫景,第二首則註重抒情。
後壹首也是極力寫“早”字。詩以江邊春天的柳色映襯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撲蝶戲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妙機趣。而老大逐春就別是壹番況味了。官事冗雜,世事滄桑,在充分體嘗了人間的坎坷困頓之後,忙裏偷閑地遊壹遊春,散壹散心,自得其樂。此時此刻,貴在童心未泯,貴在能於常物之中發現其豐富蘊涵。
二、臨安春雨初霽
朝代:宋朝|作者: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古詩簡介
《臨安春雨初霽》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晚年時期所作的七言律詩。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後面三聯逐漸回落。無論是夜不能寐聽春雨,天明百無聊賴“作草”“分茶”,還是自我安慰說“清明可到家”,都是開篇兩句的註腳,都是本已厭倦官場卻又客籍京華的無奈之舉。整首詩在情思的氣勢上由高到低,而又渾然壹體。
翻譯/譯文
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壹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壹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壹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註釋
⑴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匯集之地,故稱。
⑸深巷:很長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紙:短紙、小紙。
⑻斜行: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書。
⑽晴窗:明亮的窗戶。
⑾細乳: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註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裏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於“素士”)。
⒁風塵嘆:因風塵而嘆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汙染自己的品質。
賞析/鑒賞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並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壹身報國”的陸遊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壹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遊以來,他並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後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於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於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壹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於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並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遊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沈浮,而且壯誌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於“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遊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對於壹生奮鬥不息、始終矢誌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遊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頷聯點出“詩眼”,也是陸遊旳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旳淅瀝;次日清晨,深幽旳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旳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旳春雨,由詩人旳聽覺中寫出;而淡蕩旳春光,則在賣花聲裏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壹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旳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壹幅明艷生動旳春光圖,但沒有註意到它在全詩中旳作用不僅在於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壹體旳。其實,“小樓壹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旳思緒。在讀這壹句詩時,對“壹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壹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旳“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遊這裏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旳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旳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旳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旳對照。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只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陸遊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遊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壹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裏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遊素來有為國家作壹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誌不合,何況覲見壹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機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願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壹過,便拂袖而去。陸遊這裏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遊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淒切之作,如《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遊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霽》極不相似。《臨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壹聲輕嘆,“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地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壹些陰暗地結論。與他地許多寄夢詩不壹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地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地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壹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地,他在表面地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地麻木、朝廷地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地壯誌。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臨安春雨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壹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壹貫的豪情。《書憤》在壹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壹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壹生留給歷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壹個短時期的反復。陸遊畢竟是陸遊,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後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並且付諸行動,表達於詩文,終於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壹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壹個始終剛強不屈、矢誌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並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壹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壹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壹貫的自己。
三、春夜喜雨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古詩簡介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壹,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贊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作品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壹體,是壹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詩中沒有壹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翻譯/譯文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壹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壹點漁火放射出壹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壹定是壹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註釋
(1)乃:就。
(2)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3)潛:暗暗地,悄悄地。
(4)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野徑:鄉間小路。
(6)曉:天剛亮的時候。
(7)紅濕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8)花重:花因沾著露水,顯得飽滿沈重的樣子。
(9)重:讀作zhòng(因前句“曉看紅濕處”,意在說花團錦簇,露水盈花。花沾滿露水,顯得很飽滿,花自然就重(zhòng)了。“花重錦官城”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10)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賞析/鑒賞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壹,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贊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作品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壹體,是壹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詩中沒有壹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濕處,花重錦官城。”壹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麽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壹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壹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壹開頭就用壹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裏,“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壹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壹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地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地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壹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壹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地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地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壹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壹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沈地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地燈火是明地。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裏全是黑沈沈地雲,地上也像雲壹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地是想象中地情景。如此“好雨”下上壹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壹地花,最能代表春色地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壹片“紅濕”,壹朵朵紅艷艷、沈甸甸,匯成花地海洋。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地、也就是“好雨”地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地壹切“好人”地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裏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裏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壹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這首詩,前兩句寫雨適時而降,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三、四兩句寫雨地“發生”,其中“潛”、“潤”、“細”等詞語道出了雨地特點;五、六兩句寫夜雨地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地美感;最後兩句仍扣“喜”字寫想象中地雨後之晨錦官城地迷人景象,“紅濕”、“花重”,體物可謂細膩至極。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地。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裏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地。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地美景。其無限喜悅地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壹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裏看歌舞地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地喜悅之情自然也是壹種很崇高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