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原文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翻譯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在長安還有許多饑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還是不宜多下。

  註釋

 盡:全。

 道:講,說。

 豐年瑞:瑞雪兆豐年。

 若何:如何,怎麽樣。

 宜:應該。

  賞析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壹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壹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壹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裏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裏,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壹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壹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壹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壹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妳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妳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壹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裏面蘊含著深沈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沈的憤怒在這裏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壹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無意進行這樣壹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同感受、***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壹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壹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貴之處,不僅主題思想深刻,而且構思新穎,不同於歷代詠雪詩中借詠而頌揚“皇家的瑞氣”的俗套,另外,詩中對為富不仁者的譏刺之情也歷歷如繪,可觸可感。開頭“ 盡道豐年瑞 ”的“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次句的反問,是詩人進壹步給“盡道”者所出的壹道難題。三四句雖然好似信筆點染,輕描淡寫,但其中所包含的譏刺之情更加冰騰躍如,給人造成強烈的冷雋感。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原文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壹番寒。倚闌幹。

 莫把欄幹頻倚。壹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雲遮。

  翻譯

 春天來臨,南樓上的積雪已經化盡。春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群花也依次綻放。剛下過小雨仍有寒意,獨自壹人依靠著闌幹思緒飄遠。

 不要總是依靠在闌幹上,因為眺望遠方也只能看到那層層疊疊的煙水。汴梁在哪裏呢?被黃昏時的雲霞與霧氣遮住了。

  註釋

 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壹。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壹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雲:“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後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雲“初見今年第壹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幹,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幹之人,必不遊眾之中,而這壹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壹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幹頻倚”,翻進壹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幹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雲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後再作否決:“暮雲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3

 滿庭芳·堠雪翻鴉

 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陰磷夜泣,此景總堪悲。待向中宵起舞,無人處、那有村雞。只應是,金笳暗拍,壹樣淚沾衣。

 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註釋

 堠,古代了望敵情之土堡,或謂記裏程的土堆。龍堆,沙漠名,即白龍堆。陰磷:即陰火,磷火之類,俗謂鬼火。

 金笳:指銅笛之類。笳,古代北方民族的壹種樂器,類似笛子。

 蠻觸:意謂由於極小之事而引起了爭端。

 混同江:指松花江。

  註釋

 堠雪三句:堠 , 古代了望敵情之土堡,或謂記裏程的土堆。龍堆,沙漠名,即白龍堆。《漢書·匈奴傳》揚雄諫書雲:“豈為康居、烏孫能逾白龍堆而寇西邊哉!”註:“孟康曰:‘龍堆形如土龍身,無頭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皆東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

 陰磷:即陰火,磷火之類,俗謂鬼火。

 金笳:指銅笛之類。笳,古代北方民族的壹種樂器,類似笛子。

 須知三句:謂要知道古今的世事猶如棋局,或勝或負,翻覆無常。

 蠻觸:《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後有“觸蠻 之爭”之語,意謂由於極小之事而引起了爭端。白居易《禽蟲十二章》之七:“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之爭蝸角中。”

 混同江:指松花江。

  賞析

 唐柳宗元有“滿庭芳草積 ”句,唐吳融有“滿庭芳草易黃昏”句,故此調名之緣有或柳詩或吳詩之不同說法。此調又名《鎖陽臺》、《江南好》、《話桐鄉》、《滿庭霜》、《轉調滿庭芳》、《瀟湘夜雨》、《滿庭花》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壹體,上、下片各十句,***九十五字。各片之第三、五、七、十句押韻,均平聲韻。 此篇前景後情,以賦法鋪寫。其下片全為議論,雖不免質實,但氣勢壯觀,真情四射,仍是生動感人的。上片前五句景語,寫古戰場的荒寒陰森,以“總堪悲”綰住。下句轉進,先說有“中宵起舞”的愛國之心,但“那有村雞”壹句折轉,表明無由以報,徒增傷感。再接以金笳聲聲烘托,則更令人添悲增慨。下片承前之情之景轉為議論,表達了滿懷哀怨和痛苦。詩人以為“古今事”都是虛無的、短暫的,古來的壹切紛爭,壹切功業,到頭來除了“剩得幾行青史”,“斷碣殘碑”之外,余皆成空。這雖是消極的意緒,但從中亦可窺見詩人長期積於心中的苦情。這種“苦情”,有人認為納蘭對家族被滅往事的隱恨(見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可備壹說。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4

 浣溪沙·往年宏辭禦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雲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三月火,殘花猶發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註,往年宏辭禦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註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註,往年宏辭禦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鹹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後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後,詞人重遊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日射雲間”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著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墻參差,壹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寫現實。“焦土”二句,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壹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後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後又獨自重遊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采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5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雲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鯿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鬥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函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圖畫若為工。”展現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壹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雲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壹簍鯿魚和鯽魚歸家後,聽到的是壹片兒童的歡笑。“雲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鯿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不得誌的李綱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壹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梁。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6

 雨雪曲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

  翻譯

 雨雪紛飛成了邊塞的隔離,跟著軍隊度過了隴西。

 繞著營地能看見狐貍留下的蹤跡,在山旁還依稀能看見雪地上馬蹄的印記。

 天寒地凍,連彩旗也黯然失色,鼓聲也顯得低沈。

 烏雲漫漫愁緒綿綿,路途蒼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註釋

 雨雪:此處“雨”應讀為“yù”,動詞,意思是“下”。

 雨雪:下雪,飛雪。

 隔:阻隔,隔斷。

 榆溪:榆林塞。此處代指邊塞。

 從軍:參加軍隊。此處既是詩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漫漫:廣遠無際。

 愁雲:雲氣陰霾暗淡。

 蒼蒼:空闊遼遠。

 別路:離別家鄉之路。

 迷:迷失。

  鑒賞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首聯破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事件,為下文營造了特定的氛圍。首尾照應,前說下雪隔斷了邊塞,指隔斷了回家的路,後說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隴西壹語雙關,壹指隴西邊關要塞,可見戍邊之寒遠,隴又有墳墓之意,所以又指戰爭之殘酷。(鮑照《蕪城賦》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頷聯承接首聯,進壹步寫出了邊塞的荒涼景象。“狐”字,使人聯想到狐死首丘,傳說狐之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對家鄉的思念,與荒涼形成對比突出戍卒的思鄉之情。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頸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邊地的寒冷、陰暗、蕭條與士卒壓抑、沈悶的心情融合在了壹起。

 “漫漫愁雲起,蒼蒼別路迷。”尾聯總結全詩,點出了戍卒思鄉這個主題。正因為有了這個主題,則前幾句詩的蕭條之景也找到了落足點。“愁雲”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內心情緒的傳達。

雪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7

  原文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後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壹層。

  翻譯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響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

 嶺頭的梅花已經雕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

 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而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同品嘗、吟詩。

 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後,松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註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無聲。

 散:飄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後的雪。

 重妝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後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壹樣。

 巖水: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

 鹿兒:馴養的小鹿。

 獵客:打獵的人。

 鼎:古時壹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制品。

 僧:和尚。

 雨:滋潤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勞。

 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濕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了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壹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圖。

 首聯第壹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之中仿佛“有聲",把春雪的那種溫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壹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壹,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妝蕊",“妝蕊”本就是用來描寫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對的卻是雪白潔凈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雕零,而作者在這裏點睛壹筆,生動地再現了春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寫出了春雪帶來的春寒,連山巖積雪融化後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說,作者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壹番苦工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敘地描寫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鄉家活動,卻在這裏賦予了雪景的壹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來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家的特點,詩中所描繪的這幅春日雪景也因這生動的農家描寫而顯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聯寫春雪滋潤萬物的功力可以與春雨相等,給山間松徑帶來壹片生機。春雨素來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贊美,而此處,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個字將春雪對大地做的貢獻直接提升到了與春雨等價的高度,表達了作者對春雪的無盡喜愛與贊美之情。最後又用了“松徑”和“莓苔”兩個意象將春雪所作的貢獻具體化,正是因為春雪的滋潤,這兩種植物才會“又壹層”,更加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在此處,也可見作者邏輯之嚴謹,思維之緊密。全詩以寫景為主,雖無華麗之辭藻,卻有真實之感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春雪之後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閑適、淡泊的特色,全詩讀來朗朗上口,讀者細細品味之時,腦袋中就能浮現出那樣壹番雪景,雪景無限風光,著實令人神往。

  創作背景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百姓們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詩人壹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他作此詩,實際上是借此鄉村美景,反襯亂世不平,從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對下層人民的關註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