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佳節妳可以用這樣的詩句表達對遠方人的思念之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壹。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壹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原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譯文如下: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壹人。
詞句註釋如下:
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2、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3、佳節:美好的節日。
4、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5、茱萸(zhūyú):壹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擴展資料: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壹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王維(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壹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壹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沈。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壹種有香氣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