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的表達方式

詩的表達方式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等)。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王實甫《十二月帶堯民歌·別情》)詩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別後的相思之悄表現得淋漓盡致。

2、借景抒情:屬間接抒情的壹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裏無雲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麽黯淡,氛圍是那麽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壹體。

3、托物言誌:屬間接抒情的壹種,托物言誌就是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意願。

如: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白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誌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壹”,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中間四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壹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在這裏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已分不開哪是“景”,那是“情”。

5、樂景寫哀:屬反襯手法中的壹種,表面上寫的是壹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是借此來表達壹種悲哀、淒楚的情緒。如:《孔雀東南飛》文中寫迎娶劉蘭芝的場面,“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其場面寫得越熱鬧,其悲情越強烈。

6、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