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思維想象裏:摘荔枝是站地上,拿樓梯或爬上樹枝去摘,邊摘邊吃,又新鮮又有樂趣又好玩。但是,真正去荔枝園摘過荔枝的知道,其實不是這麽回事,與想象的相差甚遠。在固有習慣思考裏:有些荔枝在很高的樹頂,如果那裏的位置擺樓梯不方便,只有拿鉤子或者把枝丫折斷去摘,總之采摘很不方便。
紅姐中午說:下午咱們去山莊摘荔枝,先把工具準備好,好象有專門摘荔枝的工具。所以,我條件反射就把很長的鐵鉤找到並準備好,然後又出去找專門采摘荔枝的工具。當時自己也在想:專門摘荔枝的工具到底長什麽樣?電動的還是手工的?因為《掃除道》裏面也有說:做任何事情前,工具也很重要;而根據生活實際,“發明創造”適用工具更重要!人類才會不斷向前……我之前壓根也沒有想到:有專門采摘荔枝的工具,而且,這個工具上市最少有三四年了。我當時買4米長的采荔枝“神器”,才138元。可見,之前的固定思維多麽“可怕”,貽誤了多少事情。
當我去到五金門市尋找到第二家時,居然真的有,但是不知道怎麽使用?我叫店主在路邊采摘頭頂樹枝演示了壹下,符合我們采摘荔枝的需求,我也壹陣“竊喜”。同時內心又在自我對話:任何事情都有解決之道,只是自己沒有找到更好解決問題的“鑰匙”;假設真的沒有,自己可以動腦動手“創造”壹個,說不定相同需求的人也很多,還可以作為壹個新產品的商機推出市場.……可見,是自己長期缺乏這種思維,以後要以此為鑒,多動腦筋,這也是《掃除道》的意義之壹。
去到山莊,爬上半山坡,當時穿的休閑皮鞋,爬山和采摘實在不方便,後來又下山去,在山莊找了壹雙水鞋,再接再勵又去山上摘。可見,做事前自己沒有充分準備好,也是《掃除道》的範圍。
踩著腳下的小山坡,有些荔枝樹下滑得踩不穩;荔枝園的蚊子好多,不壹會兒手上到處是胞很癢;仰頭摘久了,脖子也開始疼;在采摘的時候,樹上的灰塵或小碎葉,又容易掉進眼睛裏;並且太陽也大,汗水也流到眼睛裏;更沒想到的是,樹上也偶爾有小蟲子掉進身上,當時只認為脖子四周被蚊子咬了,肩膀前後也很癢。晚上回家沖涼才發現,脖子四周,肩膀前後很多地方被抓傷了,當時在樹下偶爾只感覺到有螞蟻爬似的,就用手撓……並且,有些荔枝在很高的樹頂,有時風壹吹,荔枝樹枝丫又會搖晃,用采荔枝的“神器”,壹次兩次也對不準長荔枝的地方剪;有時對準了剪下來,但是沒有掌握“神器”剪枝丫的長度,“神器”就夾不住荔枝,荔枝就會從高高的樹上掉落山坡,馬上被摔破了,有些順著山坡又“跑”了,覺得不去撿回來又浪費可惜了,壹年時間才結出果長這麽大,所以通常在山坡又爬來爬去撿……
幾個小時下來,體會到真的不容易!很辛苦!反過來看,我們采荔枝只是當作壹種樂趣體驗,而專業荔枝戶,專業摘荔枝工人,是何等的辛苦!是何等的不容易!而且,荔枝在樹上的成熟期很短,保鮮期也短,為了當天及時賣出去,通常是天剛朦朦亮就要開始采摘。並且,每年荔枝成熟季,都是端午節前後,每年這個季節下雨的“龍舟水”很頻繁,有時臺風狂風暴雨,有時上午艷陽高照,下午瓢潑大雨……而樹上成熟的荔枝,假設遇到當天時而出太陽,時而下雨,荔枝馬上開口了,開口的荔枝沒人要。並且,如果下雨時風再大壹點,樹上成熟的荔枝就會掉落地下,也沒有人要的……
而這些,只是自己采摘荔枝時看到和體會到的壹小部分情況。還有很多在荔枝成長過程中看不到的,比如:估計也會有荔農爬上樹去摘荔枝或修枝,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又比如:剪枝,施肥,灑藥等等漫長的等待期,也是完全靠天吃飯。荔枝好吃,但是荔農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所以,我自己在品償荔枝美味時,通常也是心懷感恩之情;也常常心懷“憫農”之敬意!
我也經常遇到壹些人去荔枝園買荔枝時,都說比超市、比菜市場貴,估計他們沒有“發現”貴的原因:荔枝大小和口味挑選,荔枝新鮮度,邊買邊試吃損耗……而真正體驗過采摘的人,相信都不這樣認為,也都會願意多付所謂的“貴”壹點價格,去支持,去幫助辛勞的荔枝人!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但愛鱸魚美……獨釣寒江雪”等等千古名句……道出了多少人生百態,道出了多少社會萬象?雖然,這些與《掃除道》似乎沒有聯系,但似乎又有很深關系,只有深入學習《掃除道》,才會明白就裏!
《掃除道》,挺好的!從而,發現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