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祈雨》——唐代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譯文:久旱無雨,桑樹枝都長不出葉子來,地面異常幹燥,塵土飛揚,土地好像要生煙燃燒;龍王廟前,人們敲鑼打鼓,祈求龍王普降甘霖。而富貴人家卻處處觀賞歌舞,還怕春天的陰雨使管弦樂器受潮而發不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2、《往溪源祈雨賡李司法韻》——?宋代陳宓
欲見高田翻稏,不辭廿裏陟崎嶇。
早禾已失三之壹,便雨還能救得無。
譯文:想要在高山的田野裏看到禾苗,不計較路途遙遠,山路崎嶇來到此處。過山以後,三分之壹的幼苗都死了,連雨水也救不了它們。
3、《赤日炎炎似火燒》——明代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譯文:烈日當空好似天在下火,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農夫心中急得猶如湯煮,公子王孫搖著扇子還喊熱。
擴展資料
求雨,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歷史就有記載,是壹種民間活動,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生活環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創造美好生活的壹種期盼行為。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壹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
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擡著神位神像遊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紮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