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總結蘇軾詩風的變化及相應的蘇軾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總結蘇軾詩風的變化及相應的蘇軾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從風格上來說,以前的作品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如壹場洪水決堤,瀉千裏;後期作品空靈雋永,簡單輕盈,如《深柳》、《白梨花》。就詞而言,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不多。據朱景華先生統計,類似作品約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且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當時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那個時期積極的為官態度。後期的壹些作品既有當地人情懷的風格,又有待客的韻味。如詠物抒情、緬懷風景、懷古情懷、送禮遠離、田園風光、談禪論理,幾乎包羅萬象,絢麗多彩。這部分大概占了蘇軾全詩的十之八九,滿篇都是莊子,化為蝴蝶,我什麽都忘了。至此,他驅逐了所有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咆哮,以及針砭時弊的批評。它的題材越來越廣,風格越來越平淡深遠。蘇軾的詞風可分為三類:

第壹,豪放的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飽滿、激情甚至略帶悲涼,用慷慨豪邁的形象和恢弘的場面寫出了數字制勝。

第二,曠達的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人格的壹句話,表達了詩人隱居、避亂世、盼太平的願望。

第三,優雅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總字數中占絕對比例。這些詞感情純凈深邃,風格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繼承和發展。

人生事件:

1056年(嘉祐元年),21歲的蘇軾第壹次離開四川去北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次年參加禮部考試,以壹篇《刑忠論》獲得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誤以為是他的弟子曾鞏。為了避嫌,他只好屈居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參加了通常所說的“三年京檢”的語文中專考試,進了“百年第壹”的三等,授予大理鳳翔府判官判事、簽書之職。後來,當他的母親在汴京去世後,丁回到了家鄉。1069(熙寧二年)任滿後回朝,仍賜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政治危機開始顯現之時,繁華背後隱藏著危機。這時,宗申即位,任命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很多師友,包括當初很欣賞他的歐陽修,都因為不同意新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離京。朝野的舊雨褪去,蘇軾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歲時看到的“太平盛世”。

蘇軾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對普通百姓的傷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不同意王安石涉足政治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於是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是,和他被迫離開北京的老師朋友壹樣,不允許他們留在朝廷。於是蘇軾要求釋放,被調到杭州服將軍刑。從此,蘇軾壹生誤解王安石等維新派。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卸任後,他被調往密州(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周知縣令。成績突出,深得人心。

這樣持續了十年左右,蘇軾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壹次災難。當時有人(丁力等人)故意歪曲他的詩,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湖州不到三個月就被捕入獄。因寫詩諷刺新法,結網“言謗君”,被逮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被囚禁103天,幾次瀕臨斬首。幸虧北宋毛在位期間,蘇軾才得以幸免。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應永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市)的助理(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卑微,沒有實權。此時的蘇軾經過此役已經心灰意冷。蘇軾上臺後,情緒低落。他多次遊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山,並寫下了《赤壁賦前》、《赤壁賦後》、《承天寺夜遊》、《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向他致敬。余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壹片坡地,種田以貼補生計。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東坡居士”的綽號。

在宋神宗(1084,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就職於汝州。由於路途遙遠,旅途勞累,蘇軾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遠,路費都用完了。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堅持要返回常州時,宗申死了。

少年哲宗即位,皇太後聽政,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鎮壓,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為宰相。蘇軾回朝侍郎之職,登州(蓬萊)。4個月後,醫生被召回朝鮮。前朝舍人先生升,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先生,不久又升國子監(為皇帝起草聖旨的大臣,有道術),又升禮部。

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廢除新法,認為自己所謂的“王黨”不過是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建議。

他抨擊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引起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被誣告陷害。

到目前為止,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也不能原諒舊黨,於是再次要求外調。作為龍圖閣的學士,他再次前往闊別16年的杭州,擔任太守。蘇軾在杭州大興水利,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修建了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1091年(元佑六年),他被召回朝鮮。但不久,由於政治不合,潁州(今安徽阜陽市)被釋放。1093年(八年),高太後駕崩,哲宗上臺,新黨再次上臺。次年六月,她被貶寧遠軍,再次被貶惠陽(今廣東省惠州市)。1097年,蘇軾被放逐到更遠的海南(我不後悔死在野外,所以我會奇妙地旅行以慰生命)。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只是比抄別人輕壹點的懲罰。惠宗即位後,調至連州安置,調至周樹安置應永,調至永州安置。1101年(傅園三年)被赦免,復任郎峰,返回北方,於101年8月24日死於常州(今江蘇)。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郟縣),六十四歲,禦名文忠(男)。所以有“歷八州,行萬裏路。”榮譽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