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占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完整而深刻的觀星文化。北鬥七星循環旋轉,與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
北鬥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壹個重要星象,北半球的黃池嬌嬌周圍相應區域的自然節律在星宿移位時也在逐漸變化,因此成為人們判斷季節變化的依據。《鬥柄銀輝》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新年開啟。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和歷法的變化,壹年開始(新年)的日期也有所不同。
上古:取年齡,即主支紀年法。北鬥七星的鬥柄從正東(後天)北方開始,順時針旋轉壹年。“竇”指的是(正月)的“陰”,的“月”指的是,立春指的是壹年的開始。(星歷)
夏商周:夏歷的第壹個月在孟春,商歷的第壹個月在十二月,周歷的第壹個月在十壹月。(農歷)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使用秦歷(顓頊歷),正月在冬十月。(農歷)
漢初采用秦歷(顓頊歷)。漢武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羅、等人制定了歷(又稱“八十壹律歷”),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的補充,將冬季的十月壹日改為春季的元月壹日。
漢朝以後,幾個皇帝改變了他們的日歷和年份。王莽篡漢後,規定12月1日為壹年的開始,這是尹正的規定。魏明帝曾被曹操改名為尹正。武則天稱帝後,將國號改為“周”,並收養了。從那以後,所有的朝代都改為夏征,以壹月的第壹天作為壹年的開始。
節日活動
忙碌的壹年(小年)開始於12月23日或24日,也稱為“小年”。小年不是指某壹天。由於各地風俗不同,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壹樣。
清朝以前,民間傳統的祭竈日是12月24日。清朝中後期以來,皇室每年12月23日舉行祭天儀式。為了“省錢”,還供奉竈神,北方地區民間也紛紛效仿,多在12月23日。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在12月24日慶祝新年的傳統。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有掃塵和祭竈兩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