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紹興的橋的詞語

描寫紹興的橋的詞語

1.誰知道有關紹興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

關於廣寧橋

廣寧橋 明 朱亢宗

河梁風月古時秋,不見先生曳杖遊,

萬疊遠青愁對起,壹川漲綠淚爭流。

元夕二首 (其二)徐渭

年年異縣望鄉遠,鄉裏今年賞上元,

羅綺含風燈火亂,煙花拂地葉枝繁。

人如不夜城中坐,曲似鈞天樂裏翻,

歸去若從橋上過,廣陵步月來須言。

紹興橋名謎語集錦:(這個不好意思,我也是網上找的,找不到答案)

1、壹池皺水——

2、可汗問所欲——

3、不講臟話——

4、提倡學習——

5、朝天子——

6、山西老漢——

7、重陽參軍——

8、漫江碧透——

9、壹帆風順——

10、不出所料——

11、天下太平——

12、六壹節寄語——

13、報答大家——

14、出門看夥伴——

15、玉——

16、東山高臥——

17、百萬雄師過大江——

18、培養人才——

19、水上芙蓉——

20、三四個要點——

21、鑒真訪日取何道——

諺語是人們的口頭語,約定俗成,不知何人為作者,出於何典,是人們在日常交際和戲謔中常用的現成話。紹興的橋諺正是紹興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概括和聰明智慧的結晶。

紹興城裏九頭門,十廟百庵八橋亭

註:形容紹興城廟多庵多橋亭多的特點。

天上天下,不如大善橋下

註:大善橋在市區大善寺東側,古時大善寺為越人集散地之壹,遊人如雲,香煙鼎盛,緊鄰大街,交通便捷。所以大善橋旁是人們憩息、談論的理想之處,此處茶店酒樓林立,舟楫車馬往來,是紹興城的中心地區,故有此諺語。

楓橋千根扁擔,柯橋百只小船

註:楓橋在紹興西南,柯橋在紹興之西,這兩座“橋”,壹為山鄉壹為水鄉,諺語點出了兩地特點。這兩個名鎮均與橋有密切的關系,鎮名都是由橋名而來,可見橋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

註:這是紹興人的經驗之談,也是對那些盛氣十足,傲氣沖天者的警告。

修橋鋪路管子孫,燒香念佛圖自身

註:講述的是修橋鋪路比燒香念佛更好,表達了對修橋鋪路者的鼓舞和表揚,其揶揄之情,表露無疑。

船到橋門自會直,船頭撞破有幾只

註:人已擔心橋門難過,故船早已放慢速度,前後了望,自然排隊,不求爭先,所以橋門可以安排通過,真的亂撞亂闖者是極少數。這是為那些膽怯者壯膽打氣,有壹定教育意義。

2.紹興有哪些著名的橋

太平橋

在紹興縣阮社,歷有修建,上文已述。這是壹座高大石拱橋與高低不同石梁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這種布局,高低錯落,橋孔寬狹相間,即利排洪,又利大小船只通航,橫跨於浙東運河上,真是壹座太平的橋,故名。各地取名為太平橋的甚多,特別是諸暨太平橋。此橋於唐天寶中建,尋廢。宋淳熙間改建為石橋。元時在舊址改為鐵纜懸浮橋,故此橋又名浮橋。明景泰間復建為石橋,名通遠橋,後改稱太平橋。明代知縣單宇《太平橋記》中述,此處水勢洶湧,江民裸涉之,故建橋以通往來。古石橋廢,置鐵纜系浮梁為渡,十分驚險,今又建成石橋,民心稱快稱安,遂改名太平橋。現諸暨太平橋長90米,寬7米,自1960年後改稱為諸暨大橋。新昌有二座太平橋,壹在縣南60裏南山村,壹在縣東75裏坑裏村。

3.有關紹興的橋的歷史

妳算是第3個問了的人了哎。

難道最近有哪個學校出了作業?纖道橋: 橋在紹興縣柯橋鎮阮杜間,與蕭紹運河平行,俗稱百孔官塘,又稱鐵鏈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長達386.20米,***有115跨,每跨凈垮2米左右,橋面用三條石拼成,寬1.50米,橋墩用條石幹砌,墩厚1.5米,橋底壹般都接近水面,只有東端第四十五垮較高,以通小舟。

該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頭兩端各設茶亭壹座。

這種橋全國其他地區未曾發現過,紹興該橋頗多,有長達1--2公裏的,目前還有樊江的貫虹橋和二處殘跡,壹處在錢清附近,壹處近紹興城。 1983年紹興市文管會己把該橋整修壹新。

八字橋: 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 據《嘉泰會稽誌》記載,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佑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壹。 這裏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復雜的交通問題。

橋面條石並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l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

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壹小孔,跨越小河。

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 八字橋附近壹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 *** 巳作出保護規劃。

八字橋作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越來越被海內外遊客所青睞和贊嘆。 廣寧橋: 該橋位於紹興市區廣寧橋直街東端,南北向,單孔拱形石橋、橫跨漕河,相傳此處本無橋。

鄉人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故名廣寧橋。 廣寧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

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

自南宋以來,壹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粱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遊。

萬疊遠青愁對起,壹川漲綠淚爭流。” 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兩邊備有20級石階。

24根橋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實。

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甚為精致,橋拱石上刻有招賢修橋的姓名。

《紹興具誌余輯》記有:“橋,方向東西,壹圓洞,高三、四丈、長十余丈,橋面廣度為二丈,上有石欄甚堅,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橋: 據《吳越春秋》記:禹“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

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此遺履之處,後人感念。

謂之“夏履橋”。 光相橋: 該橋在城西北,環城公路旁,因橋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

橋始建於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壹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註: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該橋南北向,橫跨老城河,兩頭銜接上大路和下大路。

系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20米,橋寬6米,高4.20米。橋兩端置垂帶,上設工字形座欄,每邊座欄均以六只覆蓮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級橋面,兩邊各有21石級。

每級均厚O.12米,寬0.50米。拱圈似縱向並列砌築(因縱向縫並不對直),似宋、元代橋梁。

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壹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壹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

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 該橋為紹興保存得較好的石橋之壹。

對研究水鄉石橋有壹定的實用價值。 在紹興市區北海橋直街。

春波橋: 為清代重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為縱聯分節砌置,橋面縱坡很小,采用兩根石梁做橋欄。原為石拱橋,玲瓏雅致。

20世紀50年代改成水泥板橋。水泥粱板連接擱在兩岸石勘,細鐵桿作欄。

長約5—6米,寬約3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紹興人)曾有“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之句,故名春波橋,該橋座落在紹興市區都昌坊路魯迅紀念館不遠的禹跡寺前。

另說----又名傷心橋。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與前妻唐琬重逢於沈園,放翁感慨萬分,題下《釵頭鳳》壹詞。

40年後,年近古稀的陸遊又到沈園,而唐琬早已憂郁去世,陸遊觸景生情,賦詩兩首,其中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淒涼悲傷,令人斷腸。傷心橋也因此得名。

太平橋: 該橋在柯橋鎮的阮杜與管墅交界處,跨蕭、紹運河是壹座壹孔凈跨10米的石拱橋與九孔凈跨3.04米高低石粱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總長24.20米、高7米,橋面寬3.40米,拱橋在南,為通航主孔,石粱橋在北,橋建於明天啟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繼重建,現存橋建於鹹豐八年(1858年)。

橋頭有《重修碑記》等四塊,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樓。(已拆毀)。

拱橋頂部“太平橋”三字清晰可見。拱圈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的半圓拱,纖道沿拱腳貫穿而過,拱橋南端落坡中設。

4.紹興的船紹興的橋的資料

在紹興,最有名的當數烏蓬船。紹興的烏篷船也叫腳劃船,是紹興所特有的。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舶覆蓋半圓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籬,上塗桐油黑漆。紹興方言稱黑為"烏",故稱烏篷船。

不知從何時起,烏篷船就被看做是水鄉的精靈、流動的生命,是紹興的象征。但是今天作為實用的功能已經漸漸被取代,僅僅是鑒湖裏的壹道風景。

紹興是中外聞名的橋鄉、橋都。有萬古名橋出越州之說。

盛產青石的紹興,因地制宜,在壹千四百平方公裏的河網和湖泊上構築了上萬座或古樸或精練的石拱橋。可以說紹興的古橋是登峰造極了。

中國古橋珍品之壹的紹興八字橋,在城東南,它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在紹興的歷史上,名流雅士、平民百姓都與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聽董建成反復講過壹個故事,說紹興曾經有座古橋坍塌,壹青年立誓重建,苦於家境貧寒,於是外出經商。十多年後攜帶全部資產歸來建橋。沒成想,工程過半時,經費已經用光,他傾盡家產,終於建成此橋。而此時,青年也因心力交瘁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