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過年四韻之三新衣

過年四韻之三新衣

(童年時的毛衣,都是媽媽親手織的)?

北方童謠唱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丫頭愛花,小子愛炮……

無論南北,過新年穿新衣都是民俗。從前的人家孩子多,過日子不容易,衣服鞋襪都是大的穿小了,給下面的孩子穿,壹個個延續下去。所謂“阿大穿新,阿二穿舊,阿三穿筋”。

講真,這下面的孩子實在很倒黴。

不過無論如何,過年總歸是要給每個孩子都做壹身新衣裳的。有些孩子多的人家,孩子們壹年到頭,唯壹能穿到壹身新衣裳的時候,只有新年。孩子們既期盼又愛惜,過了年就把新衣裳脫下來放好,等有重要的場合再穿,稱為“出客衣裳”。

我出生七十年代,是那個年代難得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姐的舊衣服穿,穿的都是新衣裳。孩子少的人家,自然家境也比孩子多的人家要寬裕些,從小到大,我都是親戚中穿得最齊整體面的孩子。這也養成了我壹生愛美,愛穿漂亮衣裳的嗜好。這是題外話,可以另開壹篇,本文不表。

壹直到小學畢業之前,我每年的過年新衣服都是壹套母親親手織就的毛線衣褲。方言稱為“頭繩衫”。就是《白毛女》中,“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的喜兒紮起來”的那個頭繩。

紅毛線當頭繩紮頭發,從前是很普遍的事情。上個月在蘇州,看到壹位上了年紀的蘇州農村阿婆,梳著傳統的發髻,壹段紅頭繩煞是惹眼,忍不住跟上去拍了下來。這樣的傳統服飾現在越來越少見了,以後慢慢將絕跡。

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當年的毛線是很高檔的貨色。小青年訂婚,兩斤毛線是聘禮中的標配,不是大紅就是大綠。這兩斤毛線要伴隨這姑娘壹生,壹件毛衣拆了織,織了拆。等有了孩子,再給孩子織衣服,打褲子,翻出無限的花頭。

那個年代的女人要是不會打毛衣,是很致命的缺陷,絕對會影響找對象。因為壹家人的毛衣毛褲都要去求別人幫忙完成,那是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

母親的手很巧,會織各色花樣的毛衣。花樣的、配色的,從上往下織,從下往上織,外套、裙子、褲子,無壹不精美絕倫。

母親給我準備的過年新衣服,常常是壹件粗毛線開衫包在棉襖上面,下面是同色的鑲了花邊的毛線褲,那毛線褲還順應潮流織成喇叭褲的形狀。

(女兒小時候我給她打的毛衣)

上小學時,常有老師看中了我身上的毛衣,拉著我前前後後仔仔細細地看,這是童年的我很得意的事情。

到了五六年級,我覺得再穿壹條褲腳邊圍了壹圈配色花邊的毛線喇叭褲實在太幼稚,堅決抗議,母親不得不無奈地放棄了給我打毛衣褲作為新年衣服的打算。

(上身滑雪衫,褲子還是媽媽牌毛線喇叭褲)

八十年代流行“滑雪衫”,時髦姑娘人人壹件。其實這滑雪衫並不暖和,裏外滑溜溜的面料,只夾著壹層薄薄的腈綸棉花,遠不如棉襖來得暖和。但是它勝在輕薄時尚,要漂亮的小姑娘大嫂子都寧願舍棄老棉襖而穿它。

此衫還產生了壹句著名的俗語:生兒子是滑雪衫,生女兒是棉毛衫。這是說兒子 如“滑雪衫”壹樣外表光鮮不貼身,而女兒像棉毛衫貼身溫暖,的確是很形象的比喻。

( 滌蓋棉外套 )

後來又流行壹種“滌蓋棉”套裝,是壹種摸上去比棉布更軟、比運動服更厚的布料,上裝是立領的拉鏈開衫,下裝的褲子就如加厚版的運動褲,不過不收褲腳。那布料其實並不算好,褲子穿久了膝蓋上會鼓出壹個包,後來改進為在褲線上踩出壹條線縫。無論男女,衣服的式樣完全壹樣,但是顏色有深藍、褐紅、淺灰三種。

給孩子買這衣服實在不用動腦筋,完全就是不用選擇。男孩子深藍,女孩子褐紅,成年男女淺灰。因為衣服料子並不算太厚,除了夏季,春秋冬三季都可以穿著,很是實用。壹時之間,滿大街清壹色都是這衣服,就如制服壹樣。

多年以後,我看到初高中生的校服不禁驚嘆:這不就是我們那時候流行的“滌蓋棉”麽!

還是老規矩,男孩子深藍,女孩子褐紅。難怪學生們都不愛穿,套上這種沒有身材、不分性別的衣服,哪裏還有壹點青春少年的風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