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將進酒、靜夜思、行路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風詞、望廬山瀑布、蜀道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贈汪倫、送友人等
李白40歲前後的人生可謂是壹波三折,峰回路轉。境遇幾番改變,詩作內容也各為迥異。就選幾首吧。
1、44歲: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
《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秾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幹。
2、42歲,公元742年(盛唐)李白離京前所作。
《行路難》
金尊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
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腰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
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才多豈自保,
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士,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壹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3、44歲,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
《月下獨酌》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4、42歲,天寶元年(742年)此時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他異常興奮,滿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詩中毫不掩飾其喜悅之情。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
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下面是李白關於酒的詩,也很有代表性。
1、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賞析:
這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壹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壹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在這首詩裏,他演繹莊子的樂生哲學,表示對富貴、聖賢的藐視。而在豪飲行樂中,實則深含懷才不遇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
2、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酒與月,是李白壹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壹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3、《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賞析:
李白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這首詩作於東魯的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顯然應為開元年間亦即入京前的作品。這時社會呈現著財阜物美的繁榮景象,人們的精神狀態壹般也比較昂揚振奮,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愛遊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是無處不美的。這首詩充分表現了李白豪放不羈的個性,並從壹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4、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賞析:
湖面清風,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適,故李白曾說“清風朗月不用壹錢買”(《襄陽歌》)。說“不用壹錢買”,是三句“賒”字最恰當的註腳,還不能盡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無理,“月色”絕不能“賒”,也不用“賒”。然而著此壹字,就將自然人格化。八百裏洞庭儼然壹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等無價之寶(只言“賒月色”,卻不妨舉壹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著壹“賒”字,人與自然有了娓娓對話,十分親切。這種別出心裁的擬人化手法,是高人壹籌的。作者《送韓侍禦之廣德》也有“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壹夜送淵明”之句,亦用“賒月色”詞語,可以互參。面對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卻說“將船買酒白雲邊”,亦無理而可玩味。原來洞庭湖面遼闊,水天相接,遙看湖畔酒家自在白雲生處。說“買酒白雲邊”,足見湖面之壯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呼應,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即景之句又充滿奇情異趣,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5、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賞析: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6、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壹杯壹杯復壹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賞析:
此詩的語言特點,在口語化的同時不失其為經過提煉的文學語言,雋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話,卻是化用壹個故實。《宋書·隱逸傳》:“(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壹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詩第三句幾乎用陶潛的原話,正表現出壹種真率脫略的風度。而四句的“抱琴來”,也不是著意於聲樂的享受,而重在“撫弄以寄其意”、以盡其興,這從其出典可以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