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恩施鳳凰山名稱的由來

恩施鳳凰山名稱的由來

不知道是不是ES的。

鳳凰山,東晉稱龍山,歷史悠久,史書中有記載。據《晉書》、《十六國春秋補》記載,“晉獻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廣以柳城為北,龍山為西,大規模地使陽玉、康諸等,築龍城,建宮祠,改柳城為龍城縣”。第二年,即鹹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垂將都城從季承(今黟縣)遷至龍城。從此,朝陽古城開啟了三燕古都近百年的歷史。

作為龍山,其悠久的歷史始於此時,並逐漸走向輝煌。據《晉書》記載。錄九》、《金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龍山見壹黑龍壹白龍,光信率眾觀之,上龍之階二百余步,以壯祭祀。兩條龍第壹次嬉戲,他們轉身離去。”歷代皇帝都自稱是真正的龍帝,龍山上黑白兩條龍的出現也頗符合太子的意願。“光大嶽,回宮,赦其疆域,將新宮命名為和龍宮,並在山上設龍翔佛寺。”龍翔禪寺是鳳凰山歷史上第壹座佛寺,也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最早的佛寺。此後,佛教在這裏廣泛傳播,到了遼代,鳳凰山已經成為壹個影響很大的佛教聖地。龍翔禪寺的修建,開啟了鳳凰山乃至朝陽佛教文化的歷史。75年後,北嚴逢八年太平二十壹年(公元420年),潮陽高僧釋曇無(又名法勇)帶領沙門僧孟、等25名同誌前往天竺取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之壹,早於唐玄奘207年。

到了隋朝,龍山之名日盛。“子同治劍。卷179《隋·三際》記載:“文帝十六年(公元596年),趙蓓鎮在瀛州龍山設祠”。

唐朝290年間,佛教在整個朝陽地區傳播,塔寺建築也發展到其他地方大獲成功。鳳凰山在經歷了第壹次繁榮期後,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北宋遼朝時期,鳳凰山再度興盛。上思的淩霄塔、中思的墨雲塔、北溝的大塔都是遼代建造的。華嚴寺、天慶寺、觀音油、觀音寺也是同期修建的。誠信可謂是壹大建設,很得人心。此時的鳳凰山,又名和龍山,得名於黑白龍的傳說。

清初,龍山改名為鳳凰山。關於鳳凰山名稱的由來,壹般有三種觀點:

壹說是以山形命名的。據《塔子溝略》記載:“山頂有小塔,小塔四周有兩峰,塔峰少形。數十裏外,望其左右峰,如鳳凰之翼,中峰微伏,塔起,如鳳凰昂首,故名鳳凰山。”承德府誌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鳳凰山在土默特右翼東南二十裏,屬郡,群峰相連。壹周90余裏,山椒之塔巍然聳立,群峰環抱,如翠鳳昂首形如張儀,故名。”

壹說源於朝陽洞。清朝順治八年春,人們偶然發現了臥佛洞。“洞口朝西南,寬二尺,深壹尺二,高壹尺二.....該洞原名朝陽洞,因面朝太陽而得名”(塔子溝簡介)。清代詩人徐誌春在《遊鳳凰山》詩中說:“千年洞朝陽,因山名鳳”。這是根據《詩經》中“馮明朝陽”的意思命名的。優雅。什麽孕育了人民。卷a。

第三個論點是基於政治因素。從清朝到乾隆,天下壹統,天下在天。龍自古以來就是帝王的象征。所以,從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出發,乾隆不可能容忍長城以外“龍”的存在,更何況龍山,曾經是三燕故都。所以,龍山改鳳凰山,龍城改朝陽,既符合“城東有山,群峰連綿,山形如青鳳向城昂首”的說法,又解除了清朝的心理禁忌,也是兩全其美。

從清初到清中葉,鳳凰山的寺廟建築和佛教活動達到頂峰。雲傑寺和延壽寺都建於這壹時期。到了清朝末年,鳳凰山已經天災人禍,十年文革更是雪上加霜,幾乎把為數不多的古建築和佛像都毀了。其中,作為朝陽古城象征的淩霄鐵塔也被人為點燃的炸藥摧毀。

但是,擁有1.650多年歷史的鳳凰山,畢竟以它的輝煌與輝煌被永遠地記載在了史書裏,成為了遼西壹處具有永恒魅力的著名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