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翻譯意思如下:
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出處:
“恨晨光之熹微”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原文節選: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主題思想
向往田園生活,喜歡恬靜、愜意,而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與黑暗,表達了作者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崇高精神!
修辭手法
對仗: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歸去來兮辭》是壹篇由魏晉之際文學家陶淵明所作的抒情小賦。
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後壹次出仕,做了80幾天的彭澤令後歸隱。這篇賦就是其在回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全文采用敘述與抒情雙線結構,巧妙運用現實與想象交融的創作手法,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
創作背景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壹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壹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裏壹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誌。
作品鑒賞
這篇辭賦,不僅是陶淵明壹生轉折點的標誌,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另壹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壹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壹篇優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裏,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壹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壹月也”這後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誌”。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願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誌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於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壹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壹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