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壹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縷玉衣”。
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有十八座,而金縷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壹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壹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 東園”。這裏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鉆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壹件中等型號的玉衣 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壹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 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 山孝王劉興的壹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壹件、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劉交的壹件,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壹件,***6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二件為例,劉勝的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壹模壹樣。劉勝的金縷玉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離的;前片制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做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壹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壹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置玉璧18塊,並有壹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縷 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2002年,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修復,這件金縷玉衣長1.74米,從頭到腳連成壹體,非常像古代的盔甲,***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以其使用玉片和金縷最多,玉質最好,年代最久而堪稱國之重寶。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制作壹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 壹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壹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鉆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制的金絲。由此可見,制成壹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 費盡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 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壹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壹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壹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