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壹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子。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有壹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後頒布了那法令。
2、陶侃是東晉時候的壹名官員,他不僅為官正直,而且十分愛惜財物。有壹次,他到郊外巡遊,在路上看到壹個人,手裏拿著壹束還沒有成熟的麥穗。陶侃就走過去問:“妳要這些沒長成的麥子幹什麽?”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我看著麥子綠油油的,挺好看,就隨手摘了壹把。”陶侃不由得大怒:“妳自己不耕種,還任意毀壞別人的莊稼,還不應當受到懲罰!”說著,就讓手下人把他痛打了壹頓。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陶侃是真正愛惜莊稼,尊重農民的勞動,從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時也很註意節約。有壹次, *** 造船,剩下很多竹頭木屑,別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讓人把這些東西收了起來。後來過年的時候,下過壹場大雪,院子裏十分泥濘,這時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院子裏,這樣人們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壹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們把原先收藏的竹頭削成竹釘,又節省了壹批原料。
3、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壹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詢問張丞相念什麽字。張丞相仔細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麽字,於是就責罵侄兒說:“妳怎麽不早壹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麽。”
4、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家裏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裏取十文錢,然後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壹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復叮囑說:“我將家裏的錢都拿來給了妳,妳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5、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麽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麽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 求大神,文言文翻譯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時伺間隙,周章詢請。每至文林館,氣喘汗流,問書之外,不暇他語。及睹古人節義之事,未嘗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後被賞遇,賜名敬宣,位至侍中開府。後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參伺動靜,為周軍所獲。問齊主何在,紿雲:“已去,計當出境。”疑其不信,歐捶服之,每折壹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蠻夷童丱,猶能以學成忠,齊之將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齊國有個宦官太監田鵬鸞,本來蠻人的。十四五歲,剛剛做了太監,就知道好學,懷袖著書,早晚誦讀。所以在低下,役使苦難,當時窺伺間隙,向周圍的人請教。每次到文林館,氣喘汗流,詢問信的外,不說別的話。看到古人節義的事,沒有不感激沈思了許久。我很喜歡,加倍開獎。後來被賞識,賜名劉敬宣,位至侍中開府。後主逃奔青州,派他往西邊去,刺探動靜,被北周軍隊俘獲。問齊主在哪裏,欺騙說:“我已經離開了,計算在出境。”懷疑不信,歐打穿的,每損失壹支,言辭更加激烈,最後打斷四肢而死。蠻夷幼年,還能夠通過學習形成忠誠,齊國的地方,比敬宣的奴仆不壹樣。
3. 關於講述劉浚的文言文翻譯劉浚(429 ~ 453年),字休明,宋文帝次子,小字虎頭,母親為潘淑妃。始興王。將產的晚上,有只鳥鳥的叫聲在屋頂上,不吉利。
元嘉十三年,年僅八歲,封為始興王。《宋書》《水滸傳》稱他“少好書籍,資質端莊美麗。母親潘淑妃有多受寵,當時六宮無主,潘專制內政。疏通人才已經很美,母親又到愛,太祖很留心。”和七弟建平王劉宏、侍中王僧綽、中書郎蔡興宗等,因為文學而互有往來。
文帝皇後、太子劉劭的生母袁皇後就被嫉妒潘淑妃,怨恨而死。因此劉劭深恨對潘淑妃母子。劉浚擔心將來遭受災禍,全心全意地接受,與劉劭友好。與異母姐妹海鹽公主行亂,文帝殺死海鹽公主的母親蔣美人。多有過失,多次被文帝所責備,憂慮恐懼,於是與劉劭***同為巫蠱,利用女巫嚴道育詛咒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事情敗露,宋文帝並沒有懲罰他。,反過來向潘淑妃感慨這件事。劉浚以後還將女巫嚴道育接回家隱藏,敗露,文帝發怒,痛打劉浚。
4. 古文翻譯、急原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選自《資治通鑒》
譯文: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同他們壹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壹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壹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麽能對壹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壹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妳的拳頭,妳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5. 幽默的文言文世說新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 以春天的柳絮比喻冬天的白雪.. 汝彼娘之大去老嫗, 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 今日言吾之闔眼小憩,定當頂不少於兩三句。
憤也,小憩者,非止吾也,何也點而言之? 況乎余尚未失神,其冤枉也。 汝有何能? 若真有能,何也伏於案上之學子者多於半者? 厭汝者十者多有六,汝良乎?其數可見也。
前事不咎,今日之事則可惡也,而令吾所氣憤。 母之,誠彼娘之非悅。
偷肉 某甲去京城賣肉,在路旁壹廁所前停下來解手,把肉掛在外面。某乙見此,忙把肉偷 去。
還沒來得及走遠,甲已經走出廁所,抓住乙,問乙是否看見有人從廁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乙恐甲識破,早把肉銜在嘴裏,不耐煩地說:“妳真是個笨蛋!把肉掛在門外,哪能不 丟?如果像我這樣,把肉銜在嘴裏,豈有丟失之理?” ——魏·邯鄲淳《笑林》 姓名遊戲 北齊的西陽王徐之才極有口才,尤善於文字遊戲。
在他未封王時,嘗與尚書王元景戲 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說:“妳的名字叫‘之才’,這又有什麽講法?依我看來, 叫‘乏才’還差不多。”
徐之才聽了,不惱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這個字, 左邊加上言為‘ㄍ擺俊保拷慍閃恕瘛由暇弊閌歉觥懟恚 出角、尾就變成‘羊’。”王元景聽了,張口結舌,尷尬萬分。
又有壹次,徐之才宴請客人,盧元明也在座。席間,盧元明戲弄徐之才的姓說: “‘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
徐之才當即嘲弄元明的姓— —“盧”(繁體為“盧”)字:“‘盧’這個字,安‘啊印稹悺 生男成‘虜’(虜)',配‘馬’(馬)成‘驢’(驢)。”直說得盧元明面紅耳赤,無言 以對,滿座人笑得前仰後合。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燕窩與牛犢 侯白後來做了唐朝的官員,經常跟人們在壹塊猜謎語,侯白先對眾人約法三章:“所猜 之物,壹、必須是能看見的實物;二、不能虛作解釋,迷惑眾人;三、如果解釋完了,卻見 不到此物,就應受罰。”接著他先出謎面:“背與屋壹樣大,肚與枕(車後橫木)壹樣大, 口與杯子壹樣大。”
大家猜了半天,誰也沒猜中,都說:“天下哪裏有口和杯子壹樣大而背 卻和屋壹樣大的物件?定無此物,妳必須跟我們大家打個賭。”侯白跟眾人打完賭,解釋 說:“這是燕子窩。”
眾人恍然大笑。 又有壹次,侯白出席壹個大型宴會。
席間,大家都讓他作個謎語助興。所猜之物,既不 能怪僻難識,又不能抽象不實。
侯白應聲而道:“有物大如狗,面貌極似牛。這是何物?” 眾人競相猜個不停,有的說是獐子,有的說是鹿,但都被大家否定了。
便讓侯白說出謎底。 侯白哈哈大笑道:“這是個牛犢。”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 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於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唐玄宗問他還有什麽要求。
知章說: “臣知章有壹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玄宗說:“信乃道之 核心,孚者,信也。
卿之子宜名為孚。”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
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宋·高懌《群居解頤》 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壹天,艾子漫遊到齊魏之間,下榻在壹個旅館。
夜間,他聽到鄰屋裏有 人說話:“壹首。”不壹會兒又說:“又是壹首。”
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無,壹夜無眠。 躺到拂曉,***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
艾子以為鄰屋那人壹定是個詩 人,在靜靜月夜裏專心吟詩,心裏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壹下此人。 壹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
不壹會兒,鄰屋裏走出壹個商販 模樣的人來,身材瘦弱,壹臉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 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
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 看壹下。”那人說:“我是壹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麽玩意兒。”
始終拒絕拿出詩 來。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裏聽到您在屋裏說‘壹首’,不壹會兒又說‘壹首’,難道那 不是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
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壹次,夜裏找不到手 紙,於是就用手揩。壹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汙了六七次手。
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 ‘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 文字遊戲 蘇東坡聽說王荊公的《字說》剛完成,前去荊公處祝賀,並戲言道:“大作中說:以 ‘竹’鞭‘馬’為‘篤’。但我還有個疑問:“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麽可‘笑’ 的?”荊公笑而不答,卻反問道:“‘鳩’字以‘九’從‘鳥’,難道也有什麽證據嗎?” 東坡立即作答:“《詩經》上說:‘屍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們的爹娘,恰好是 九個。”
6. 初中課外精短文言文大全曹植聰慧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註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
②賦:古代的壹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
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文化常識文學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
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麽? 4、默寫《七步詩》。 鮑子難客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
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
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註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壹種吸血的小蟲。
⑥囋:叮咬。文化常識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憑壹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曹紹夔捉“怪”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
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
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
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註釋①罄:壹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
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鐘:寺廟裏開飯的鐘。
④律合:指頻率相同。文言知識說“彼”。
“彼”有兩個含義:壹、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
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裏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
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麽壹百次戰鬥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裏能不感到慚愧嗎?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寇萊公在中書。
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壹坐稱為好對。
註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
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壹項重要內容。
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蔔”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蔔”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
若將“紫茶壺”對“白蘿蔔”就不行,因為壹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
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
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裏? 解縉敏對解縉嘗從遊內苑。
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
壹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壹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
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
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註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禦花園。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識說“卿”。
“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
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
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