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壹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幹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壹***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壹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壹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壹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壹層又壹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壹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壹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壹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壹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壹壺酒",花叢之中,壹壺美酒,開懷暢飲,壹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壹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腳,"兩人對酌山花開,壹杯壹杯復壹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誌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壹人喝了。但他靈機壹動,又為自己創造出壹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壹舉手、壹投足間完成的,妳看他,壹舉杯,明月成伴,壹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壹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壹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壹個禦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升平塗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幹,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壹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壹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雲,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壹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壹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幹擾,不正是當初醉臥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麽就在這美好的春夜裏,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壹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壹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壹切似乎都顯出壹種莫名的淒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壹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於沈醉了,而在沈醉之前的最後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壹醉倒,什麽月亮、什麽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系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李白第壹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後壹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壹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壹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壹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壹句起首是揚,"花間壹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壹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壹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面,是壹種經過起伏、努力後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壹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壹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壹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壹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壹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壹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壹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壹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壹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壹體,詩人在盡歡之後,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沈沈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誌清醒的最後壹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壹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後,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後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贊嘆了。(田南池)
賞析二
李白太偉大了,偉大得讓人忽視了他的孤獨,《月下獨酌》寫於李白卿相夢幻破滅之時,讓我們從這兒走進他的詩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靈吧,其實他是壹個“偉大的孤獨者”。
壹、李白因心靈自由而偉大,但這種自由其實也是有限的。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濟世”;外顯曠達,其實內心孤寂。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壹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開元十三年(725),出蜀漫遊,遊歷江陵、嶽陽、長沙、零陵、廬山、金陵、維揚、姑蘇、又回頭至江夏(武昌),復至安陸,居於小壽山,被前朝宰相許圉師家招為孫女婿。此後數年即以安陸為中心,四處漫遊,廣交朋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他,又受到權貴的排擠。他在長安不到兩年就被賜金放還,讓 “提前退休”了。普通人或許覺得榮幸,我們還巴不得呢,可對傲岸的李白來說,這不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更是很件丟臉面的事情。不好求人或許也沒人能幫忙,更是沒處能傾訴了,他唯有對“酒”與“月”去訴說他心中的塊壘,在這時他的“舉杯邀明月”成了必然。其實“酒”與“月”始終是李白詩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見其壹貫的內心孤寂。
“及時行樂”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時都容易產生的。《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此詩記的就是“自樂”,自我排遣孤寂,“行樂須及春”,孤傲的李白總能表現出他的不屑。可在後來李白那兒,“及時行樂”越來越成為他的處世的態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些豪言壯語雖然更多情況下是對友人說的,但我們已經可以比較明確地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們說他的心靈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偉大而可愛而值得傳誦千古。我們喜歡李白就是因為他的這種心靈自由。
二、李白詩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他運用了最適合表達自己心靈自由的藝術形式。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本詩描寫了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壹步壹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絕非常人精雕細刻所能為。
另外,“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把這句翻譯成“讓我們結壹份永恒、自然的情誼吧,來日可相聚在浩邈的雲天”。這“無情”怎麽成了“永恒、自然”了呢?《莊子·德充符》:“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朱諫註:“無情者,月與我雖曰三人,然月與影本無情也。”他們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實是“人情”而非“物之情”。莊子反對世俗好惡之情,倡導自然真性,所以這“無情”反倒是壹種真摯的永恒的感情了。當然,這末句也是李白對自己日後處境的壹種擔憂,他擔心他會永遠的孤寂。離開長安以後,其實李白還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據史料考證,他《夢遊天姥吟留別》時告別的就有杜甫和高適等人,只不過他的個性決定了他心靈自由與內心孤寂的矛盾,總是難以協調的。
賞析三
這首詩突出寫壹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壹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旁徨。從他的詩裏,我們可以聽到壹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裏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壹般是不喜歡獨自壹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壹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裏積郁已久的話傾訴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壹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壹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人”,李白多邀了壹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壹個人獨酌。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兩句說:“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遊”是超出於壹般世俗關系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遊,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雲漢”,就是銀河,這裏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並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裏,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壹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裏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汙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麽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是為壹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裏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裏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妳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壹定會送妳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壹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壹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壹個親密的朋友。《夢遊天姥吟留別》裏說:“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壹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裏,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壹首詩寄給王昌齡,詩裏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裏,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壹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我們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麽在《月下獨酌》這首詩裏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壹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賞析四
這是壹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麽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壹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壹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壹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遊,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壹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壹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柏 樺)
賞析五
詠月抒情是古今文學的顯赫主題之壹。詠月意識是構成中國文人心理結構的壹個重要層面,詠月意識的核心是生命現象與月亮自然運行的雙向同構感應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的頓悟,具體表現為人對自身生命的憂恐、悲嘆、把握和思考。我們讀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就有這樣的體會。
詩的開頭兩句著壹“獨”字,點出了詩人有酒無親,壹肚子話沒處可說。怎麽辦呢?只好舉杯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李白、明月,加上“對影”自然“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結果還只能是自己壹個人獨酌。此時詩人的心情還是好的。詩人認為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不如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接著詩人筆鋒壹轉,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趁醒時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只能作“無情遊”。“無情遊”是超出於壹般世俗關系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遊,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
這首詩的題目叫“月下獨酌”,表面上看起來,詩人是在自得其樂,實際是詩人卻是有著無限的淒涼。這說明古代文人惟恐生命之將盡,而導致的對生命的悲嘆,也導致了對生命的把握和執著。從這壹意義上說,詩人對生命的探索是積極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