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壹派空明互回蕩。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裏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壹燈殘。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淒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戰國楚·宋玉《九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芙蓉:荷花。——★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亭臯: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範雲《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酣:盡情飲酒。——★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壹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壹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翟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唐·杜甫《秋興八首》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描寫秋天的詩:《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秋夜曲》唐王維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子夜秋歌》唐李白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
2.秋詞詩句的全部意思是什麽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
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壹只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賞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壹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壹種獨特的
讓壹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於是,秋,便在壹頁頁枯色的紙張裏,在壹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
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
壹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後的作品。原詩兩首,所選的是第壹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
” 自
於《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就成了秋的壹種色調,壹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壹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
”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壹時的感
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
”詩人抓住秋天“壹鶴淩雲”,這壹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
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壹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壹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
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裏,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
更多的是壹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麽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
般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壹起,所獲得的全然是壹種勵誌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壹爐,表現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
的
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卻是壹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小傳: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
後裔。晚年任
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壹同參預那唐朝
年間短命的
結果壹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3.關於秋天的詩句,要註明出處和對詩句的解釋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詞語解釋: 1.暝:夜,晚。
此指傍晚。 2.隨意:任憑。
3.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4春芳歇:春天的芳華雕謝了。
歇:消散。 5.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處指詩人自己。
譯文: 壹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
壹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
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壹"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壹個空靈澄凈的基調。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
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還有壹點值得註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
"《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
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
被後人稱為“田園詩人”,他還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
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
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翻譯: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壹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
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寫作手法: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
“長安壹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
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壹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沈浸在壹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壹種挑撥呵!“壹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
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
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裏,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
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
(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
4.秋天的詩句(作者、意思、)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
5.山行描寫秋天的詩句是什麽《山行》這首詩主要描 繪 了 {深 秋 季 節 山 行時 所 見 到 的 楓 林 晚 景 。}
詩的前 兩 句 描 繪 了 秋 山 遠 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後兩 句 描 繪 了 秋 山 近 景: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壹體.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6.有關描寫秋天的詩句,作者和出處以及詩句的意思暮江吟
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
鏡天無壹毫。
南山與秋色,
氣勢兩相高。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