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詩
李商隱是壹個關心政治的詩人,這在他的早年表現的更為突出,如他在二十六歲寫的《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州。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從這首曾被王安石稱贊的名詩中,可以看到他對晚唐國運的關心以及在事業上的遠大抱負。這種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詩篇中也有明顯的表現。他二十五歲寫的《行次西郊作壹百韻》就是壹首長篇的政治詩,雖然藝術不夠成就,但它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現實。作者寫他當時在長安西郊所見的農村景象是:“高田長槲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傍,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壹存。”他有通過農民的話,陳述了貞觀開元到安史之亂後農民生活的變化。從今昔對比中,詩人提出了仁政任賢的主張,指出政治的理亂“在人不在天 ”。這些都是有壹定進步意義的。他對當時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也很憤慨不滿。甘露事變中宦官殺死宰相王涯等幾千人,他寫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詩,後詩尤為悲憤痛切:
“玉帳牙旗得上遊,安危須***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勢焰之下,當時許多詩人都不敢正面發表反對意見,有的甚至順從宦官的言論,而年輕的李商隱卻從國家安危出發,依然呼籲誅討宦官,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在《井落》、《韓碑》中他還反對了潘鎮的割據。
2、詠史詩
李商隱還寫了許多詠史詩,曲折地對政治問題發表意見。這些詩主要是諷刺歷史上的帝王們的荒淫奢侈,引為現實的殷鑒。如《北齊》詩:
“小憐玉體黃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隋宮》詩: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諷意極為鮮明激烈。
《富平少侯》詩:
“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則用詠史含蓄地諷刺了耽於女色不理朝政的唐敬宗。有的詠史是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號稱賢明的漢文帝召見賈誼,而且不問蒼生。他自己生在昏亂年代還有什麽更好的出路呢?隨著他在政治上的失望,關懷現實的詩篇減少了,更多的詩是用憂郁感傷的調子,感嘆個人的淪落,世運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詩裏雖然對邊事還有所關心,但那種頹然自放的心情已經掩蓋不住了。又如他的《登樂遊原》絕句: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轉眼就會消失的夕陽,不僅象征著他個人的沈淪遲暮,也象征著大唐帝國的奄奄壹息。其他的小詩,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花下醉》詩:“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也同樣是這樣暗淡低沈的末世衰音,與他在早期的作品相比,氣概是大不相同了。
3、愛情詩(無題詩)
李商隱的作品中,最為人傳誦的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題》,或取篇中兩字為題,以“無題”詩是李商隱的壹大創造。據說以“無題”命名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壹是因為詩中所寫的男女情愛,在那個時代不便向人言明,二是因為李商隱的壹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生存,對朋黨傾紮深深懼怕,故凡有政治感觸,多拖以男女情事,為避免嫌疑,幹脆將詩命名“無題”。
這類“無題”詩,寫作年代已無從考證,有關本事也不得而知。過去舊註家多說有政治寓意,有的認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權臣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認為是宰相李德裕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島),作者寫詩對他表示敬慕和同情。但這些猜測均依據不足,我們現在壹般認為這幾首詩是純粹寫男女愛情的詩。
以《無題》為代表的李商隱七律,揚棄了元白那種對事件本身的興趣,而轉入心靈的象征,即將悲劇性身世及心理,幻化為象征性圖景。既有形象的鮮明性、豐富性、又具有內涵的朦朧性、抽象性,從而獲得豐富的暗示性,能引起讀者多方面的聯想,而內容的深微,意境的朦朧,手法的象征,語言的典麗精工,余味曲折,開啟了從晚唐到五代的詞境。李商隱七絕,管世銘謂其“用意深微,使事穩愜,直欲以前賢之外另辟壹奇。”(《讀學雪山房詩抄》凡例)。如《樂遊原》壹詩表現詩人的遲暮情懷,對時代也是壹種象征。
李商隱長於詠史,其詠史絕句大都運用見微知著,或即事微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諷刺藝術,如《齊宮詞》: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關於無題詩李商隱自己曾經解釋說:“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啟》)。又說:“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罷吟寄同舍》)。但是,現在看來這些詩可能少數是別有寄托的,如《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言明,我們也無需做徒勞的追究,這些詩中交織著他愛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絕望的種種復雜心情,如下面兩首不同時期所作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兩首詩是他情詩中的名作,前壹首,寫出了男女雙方雖然透過重重封建禮教的帷幕達成了愛情的默契,但是也帶來了無法達到願望的更大的痛苦,鮮明而清晰的種種細節的回憶,都和這種歡樂與痛苦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後壹首詩中,執著的愛情在瀕臨於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烈的力量。“春蠶、蠟炬”兩句,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後四句,寫對女方的深切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及的壹線希望,也是深刻動人的,這些詩很典型的表現了封建時代士大夫們的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特點。他們壹面向往愛情,壹面又對封建禮法存著重重顧慮,因此,這些詩和詩經、樂府民歌中那些表現強烈反抗的愛情詩歌完全不同。
《無題》之(相見時難別亦難)是壹首極具深情的愛情詩。由於李商隱生活的不幸,他所吟詠的愛情就顯得格外復雜深沈,婉曲含蓄。這首詩主要表現戀人離別時的憂傷痛苦,抒發了纏綿執著的相思之情,並表達了對美好願望的追求。
這首詩又是寫封建社會戀愛不自由的詩,前四句敘述壹對情人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得以見面,可是不得不在壹個困難的情況下被迫分離,況且又是暮春時節,春風無力、百花雕殘,就更使人傷感,他們只得舊地裏表示永遠相愛的決心;後四句寫別後思念的苦楚,也表達了力求克服障礙的願望。
全詩抒情,具有回環往復婉轉深微的特點。首句的兩個“難”字已有纏綿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殘景物映襯別離之情,倍增哀怨。“春蠶”兩句從自己壹方表白對愛情的忠貞。“曉鏡”兩句又推己及對方,揣摩戀人也沈浸於相思的痛苦之中。由此詩意就更加深了壹層,兩心如此相通,竟至體貼入微,不更顯示了愛情的真摯和專壹嗎?末尾兩句借用神話傳說,表達了因相隔兩地而生的探望的願望,與首句遙相呼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兩句歷來是為人們傳誦的的名句,詩人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以春蠶之絲和蠟炬之淚這兩個象征性意象來表現相思之深和對愛情的忠貞,形象貼切,意義豐富。
全詩可以分成四個部分,詩的每兩句就是壹個抒情層次。首聯由抒情入筆寫惜別之苦;頷聯借春蠶和蠟燭自比,寫對愛情的忠貞;頸聯轉換角度,推己及人,因為詩人自己對對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銘心的地步;尾聯雖有所側重,內在聯系卻非常緊密,始終圍繞“情”與“思”展開,從各個不同角度把憂傷、祝願、希望等復雜豐富的感情交織在壹起,層層深入,回環往復,有力的突出了詩的主題。
五、李商隱《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李商隱的無題詩有壹種讓人難以把握的情節。以往許多論者,或說李商隱追悔愛情,或說感慨身世,系有感而發。我倒是覺得作者只是寫了壹種心緒,這種心緒隱約潛伏甚至時而跳動在字裏行間,他甚至自己都難以傾訴,無法言說,因此取名“無題。”可以說他溶解的太多,遭逢經歷孕育了他復雜的體驗,也可以說他什麽也沒有,因為生活的溪流已然合流,難分涇渭,壹種心情有時妳無法說它確切來自何方。例如:“錦瑟”壹詩中,只是惘然爾,“惘然”就像山水詩中的山水,成了作者吟詠的中心。李商隱的作品中,最為人傳誦的就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題》、或取篇中兩字為題,以“無題”詩是李商隱的壹大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