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我們端午節小時候的香包裏面裝的什麽

我們端午節小時候的香包裏面裝的什麽

1. 端午節關於香包的詩句

端午節關於香包的詩句 1.有什麽關於香囊的詩句

子夜歌三首

作者:鄭旦

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

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

新曲古意

作者:楊慎

淩波洛浦遇陳王,惣步邯鄲綴舞行。

鸞尾鳳頭爭嬿婉,麝臍龍腦鬥芬芳。

巫陽臺上春先到,漢月樓中夜未央。

結網嬉蛛垂藻井,營巢睇燕宿梅梁。

金仙素掌晞金露,玉女青腰褭玉霜。

翠織屏風交屈戍,紅羅鬥帳掛香囊。

膩鬟斜墜烏雲滑,脂體橫陳白雪光。

詞賦楚王憐宋玉,畫圖天老教軒皇。

生憎露鶴催宵急,死恨星雞促曙忙。

肯信王嬙嬪絕國,紅顏清淚泣玄羌

無題和袁子英

作者:郭翼

紫殿長楊滿路塵,驪山荒草沒麒麟。

伶玄作傳追飛燕,李白歌辭忤太真。

舞袖夜虛金掌月,香囊魂墜紫絲茵。

可憐傾國傾城曲,壹度秋風壹愴神。

2.描寫香囊的詩句

無題二首

作者:楊億

銅盤蕙草起青煙,鬥帳香囊四角懸。

沈約愁多徒自瘦,相如意密有誰傳。

金塘雨過猶疑夢,翠袖風回祇恐仙。

日上秦樓休寄詠,東方千騎擁輜軿。

紫牡丹二首

作者:楊萬裏

萬花不分不春妍,至竟專春是牡丹。

紫錦香囊金屑暖,翠羅舞袖掌文寒。

恨無國色天香句,借與風絳日萼看。

家有洛陽壹千朵,三年歸夢繞欄幹。

蠟梅四首

作者:楊萬裏

{上艹下含}頭元不是花房,融蠟熬酥戲滴將。

忽見微舒金爪甲,不知中有紫香囊。

頂山栗

作者:王伯廣

黃籬抱中實,紫苞發外彩。

寄蹤蜂窠垂,藏頭蝟皮隘。

詎堪鼯鼠竊,更復猿猱采。

心憐使民畏,時須徇兒愛。

荊山破金璞,驪珠掩微颣。

縝密文自保,滋味身乃碎。

筠籠貢厥珍,不在柤梨外。

羅籩加其儀,顧與菱芡對。

易飽屏膏肉,余功益肝肺。

懸風當令堅,致濕忍使敗。

晉地棗非偶,宣城蜜佳配。

誰知麝香囊,可居天下最。

作者:陶弼

三伏池塘沸,難頭美可烹。

香囊聯錦破,玉指剝珠明。

葉皺非蓮蓋,根甘似竹萌。

不應從適口,炎帝亦曾名。

雞頭

作者:陶弼

三伏池塘沸,雞頭美可烹。

香囊連錦破,玉指剝珠明。

葉皺非蓮蓋,根甘似竹萌。

不應從適口,炎帝亦曾名。

早春雪後見辛夷初發

作者:宋庠

冒霸初分葉,驚春已作花。

鮮於紫艾綬,殷過赤城霞。

破蓓香囊小,銜趺彩筆斜。

騷人雖麗思,忍作桂旗車。

3.關於香囊的詩句有哪些

1,《滿庭芳·山抹微雲》 宋代 秦觀

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譯文:悲傷之際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開腰間的系帶,取下香囊。徒然贏得青樓中薄情的名聲罷了。

2,《定情詩》 魏晉 繁欽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譯文:用什麽表達我的真誠呢?戴在我耳上的壹對明珠。用什麽表達我的摯誠呢?系在我肘後的香囊。

3,《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宋代 張孝祥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遊。

譯文: 回憶歷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小謝,年輕力壯譜寫春秋。小喬剛剛出嫁,紫羅香囊猶未焚解,不朽的功業已經建立,的確從容優遊。

4,《蕙香囊》 宋代 歐陽修

身作琵琶,調全宮羽,佳人自然用意。

譯文:全身心彈奏著琵琶,調試著琵琶的全部音準,佳人自然地用心去彈奏。

5,《木蘭花慢 感香囊悼雙文》 元代 白樸

覽香囊無語,謾流淚、濕紅紗。記戀戀成歡,匆匆解佩,不忍忘他。

譯文:看著腰間的香囊不知道說什麽,只能默默流淚濕透了衣紗。想起相戀時的愉快時光,匆忙的把香囊解下來,不忍心看它,以免睹物思人。

4.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描寫香囊的詩句

1、滿庭芳·山抹微雲 宋代:秦觀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暫停征棹,聊***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萬點 壹作:數點) 銷魂。

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譯文:會稽山上,雲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畫中輕抹上去的壹半;越州城外,衰草連天,無窮無際。城門樓上的號角聲,時斷時續。

在北歸的客船上,與歌妓舉杯***飲,聊以話別。回首多少男女間情事,此刻已化作縷縷煙雲散失而去。

眼前夕陽西下,萬點寒鴉點綴著天空,壹彎流水圍繞著孤村。 悲傷之際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開腰間的系帶,取下香囊。

徒然贏得青樓中薄情的名聲罷了。此壹去,不知何時重逢?離別的淚水沾濕了衣襟與袖口。

正是傷心悲情的時候,城已不見,萬家燈火已起,天色已入黃昏。 2、《定情詩》 魏晉 繁欽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譯文:用什麽表達我的真誠呢?戴在我耳上的壹對明珠。

用什麽表達我的摯誠呢?系在我肘後的香囊。 3、《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宋代 張孝祥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遊。

譯文: 回憶歷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小謝,年輕力壯譜寫春秋。小喬剛剛出嫁,紫羅香囊猶未焚解,不朽的功業已經建立,的確從容優遊。

4、《蕙香囊》 宋代 歐陽修 身作琵琶,調全宮羽,佳人自然用意。 譯文:全身心彈奏著琵琶,調試著琵琶的全部音準,佳人自然地用心去彈奏。

5、《木蘭花慢 感香囊悼雙文》 元代 白樸 覽香囊無語,謾流淚、濕紅紗。記戀戀成歡,匆匆解佩,不忍忘他。

譯文:看著腰間的香囊不知道說什麽,只能默默流淚濕透了衣紗。想起相戀時的愉快時光,匆忙的把香囊解下來,不忍心看它,以免睹物思人。

6.端午節香包的由來

壹、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二、據考證,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壹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托夢說:“妳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裏面衣襟上將所系的荷包解了下來。”這裏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三、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裏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四、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制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歡迎,

五、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藥粉,再用彩綢紮繡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鉆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繡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裏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制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7.端午節關於香包的歌曲

歌名中帶端午的歌:有關端午節、端午日、端午竟舟~ 歌詞中帶端午的歌:晚風花香、壹年之計、珠璣路晨光、師兄 有關端午的歌曲 雲海蒼茫 鳳凰飛翔 九天任來往 清涼酒漿 潔白衣裳 蘭花為妳香 長長的想 遠遠的望 歲月在流淌 深深的情 沈沈的愛 永在我心上 秋風落葉 白露橫江 星辰在閃亮 親親家園 遙遙故鄉 千裏多迷茫 長長的想 遠遠的望 歲月在流淌 深深的情 沈沈的愛 永在我心上 歌詞:《又到端午節》 作者:蘇壹壹 又到壹年壹度端午節, 滿大街、都是飄香的粽葉, 好想嘗嘗久違的風味, 又怕從此打開思鄉的情結。

壹層壹層的翠綠粽葉, 裹著爹娘的辛勞與歡悅, 吃壹口粽子,道壹聲感謝, 似海恩情啊,在心頭奔瀉。 又到五月初五端午節, 滿大街、洋溢節慶的濃烈, 家家戶戶掛起了艾草, 還有遠嫁歸來風韻的阿姐。

壹片壹片的芳香艾葉, 熏染老屋的白天和黑夜, 編壹只香囊,繡壹只蝴蝶, 萬千情絲啊,綿延了歲月。

8.關於端午的詩句古詩

1、《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競渡歌》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3、《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4、《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5、《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壹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8、《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9、《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10、《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11、《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壹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