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的詩冬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杜甫的詩冬至原文翻譯及賞析

唐代著名詩人詩聖杜甫壹生寫出過無數的現實主義詩詞,除了耳熟能詳的詩作,還有壹篇反應節氣冬至的詩,名為冬至,以節氣為背景,為杜甫棄官之後的第九個冬至,感慨自己的境遇和漂泊的心境。這篇詩為七言律詩,被收錄在全唐詩中。

1.原文:

題目:冬至

作者:唐杜甫

正文: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壹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杜甫

2. 註釋:

(1)至日:詩中指冬至。

(2)長為客:長時間成為遠離親人的漂泊人

(3)泥殺人:糾纏著人。

(4)形容:身形模樣神態。

(5)杖藜:意味拐杖,這裏指拄著拐杖走。

(6)丹壑:指山中美景,也指道家之地。

(7)鳴玉:指古代官員腰間佩戴的玉飾,行走或者騎馬的時候撞擊發出聲音。

(8)紫宸:指的是唐代大明宮中的紫宸殿,是天子住的地方。

(9)心折:心碎,傷感之至。

(10)三秦:這裏代指唐代朝廷。

?3. 譯文:

每年的冬至時候,我自己壹個人在異鄉漂泊,神情恍惚,生活窮困潦倒,愁苦不堪,簡直要被折磨死了。

江上看自己的身形樣貌,只有我自己獨自老了。看著這些異鄉的風土人情,也仿佛和家鄉的壹樣讓人感到親近了。

在下雪後,我拄著拐杖,面對山中的景致,想起帶著佩玉的官員們在宮殿裏早朝剛散,也該離開了紫宸殿。

此時,我的心仿佛已經破碎不堪,看著前方的路迷茫,不知道站在哪裏才能看見朝廷。

4.賞析:

(1)全詩對仗工整,清代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評論為:八句皆對,比如首句的年年,對應下句中的忽忽等。

(2)層層遞進,首聯直接告知自己漂泊無定的生活之苦,直接將全詩的主旋律氛圍勾畫出來,那就是愁苦、陰冷、壓抑,然後又進壹步描述了自己獨老是因為窮愁導致的,正因為窮愁就更引發了自己對故鄉的思念,讓自己的窮困落魄更加形象化了,再之後又表達了自己目前獨自壹人淒淒慘慘地拿著壹根拐杖冷清看著荒野,與朝廷上朝之時的熱鬧回憶想對比,加重了淒涼的氛圍,最後承接想到長安,想到朝廷,心理更加難受,想重返故裏卻尋不到回家的路,將這種淒涼、孤獨的心情發揮到了極致。

冬至這首詩,是杜甫的壹首佳作,反應出了作者在詩方面登峰造極的造詣,著實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