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自西周稱“鄂”以來,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西周中期,湖北原位於河南南陽北部,稱為鄂西。湖北王室反叛周朝,“率南、東夷廣攻南國、東國”,占領楊嶽,稱為鄂東,統治今之地。這是本地名“E”的開頭。西七年(公元前863年),熊在運河裏伐,至於湖北,封熊宏為鄂王。當時的鄂王以鄂州為政治經濟中心,疆域幾乎囊括了整個鄂南地區。湖北的土地後來被稱為湖北城,今天在這裏統治,並壹度是楚國的另壹個首都。春秋時期,鄂-易所仍被視為“他都”,湖北是楚國國內銅的重要基地。戰國時期,鄂邑曾是鄂君齊的封地,因其特殊的戰略和經濟地位而受到楚國的重視。
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湖北屬秦南郡(南郡即今荊州)。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始皇統壹全國,當地為湖北郡,仍屬南郡管轄。該縣位於今鄂州市東部。湖北有鄂州、黃石、大冶、鹹寧、嘉魚、浦陰、崇陽、銅山等部分市縣,武漢市武昌區、江夏區。漢代湖北郡屬荊州江夏郡,郡屬安陸(今湖北雲夢)。西漢初年,沙縣(今武漢市武昌區)和夏洛(今陽信東南)分封湖北郡。分縣的湖北縣,在江夏縣為首的十四個縣中排名第七。東漢時,居第十壹位。漢鄂縣的疆域包括鄂州、黃石、大支三市,以及陽新縣富水以北的部分。
三國割據時,孫權於魏黃二年(221)從警遷湖北郡,取“以武興邦”之意,改湖北郡為武昌郡,是當地名“武昌”的開始。五常縣大概有鄂州、黃石、大冶三個市。五常縣位於五常縣,轄五常、江夏、沙縣、夏洛、興國、柴桑(九江西南)、潯陽(九江)。縣治,縣治都在這個城市。武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從此,武昌不僅是郡的所在地,也是孫吳的都城和江南的政治中心。首都的廢墟仍然清晰可見。
西晉時地方政府還是武昌郡,先是荊州,後是江州。當時,原屬五常縣的旬陽縣和柴桑縣相繼分離,並入旬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五常縣分為五常縣和湖北縣,湖北縣設在大冶市西範,兩縣隸屬荊州五常縣。元康元年(291),五常郡屬江州。東晉建武元年(317),江州所設在武昌(今鄂州)。
南朝時,宋、齊、梁、武昌、湖北各縣的疆域及縣衙保持不變。劉宋時,武昌郡由江州改為雲州。州府位於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武昌曾經的重要地位逐漸被夏口取代。五常雖仍為壹縣之治,但版圖逐漸縮小。到陳(557-589)時,兩縣又分為湖北武昌、西陵兩縣,隸屬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武昌縣。縣城在武昌(今鄂州),西陵在黃石市。
隋黃凱九年(589),改“鄂”字為鄂州,治所在峽口(今武漢市武昌區),這是“鄂”字西移的開始。同年撤銷五常縣,湖北、西陵入五常縣,屬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鄂州設立軍事組織,名為武昌軍,軍部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是“武昌”名稱西遷的開始。當時當地還是五常縣。此時武昌軍城和武昌郡同時存在。所以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裏有“上下武昌城”這句話。五代時期(907-960),武昌縣先後隸屬於吳恙鄂州和南塘鄂州。南唐李煜七年(967年),在五常縣三鄉之地設大冶縣(包括今天的黃石市),五常縣和大冶縣都隸屬鄂州。五常縣,東至西塞山,南至達木,西至梁紫湖,北至長江。
北宋開寶八年(975),武昌縣隸屬鏡湖北路鄂州(江夏縣)。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武昌郡升為武昌軍。因名與鄂州武昌軍相近,名為“玉寶壽昌”,次年改稱壽昌軍,統領武昌郡。這就是當地名“壽昌”的開始。端平元年(1234),撤銷壽昌軍,武昌縣隸屬鄂州(江夏縣)。嘉熙元年(1237),武昌郡再次升為壽昌軍,直隸武昌軍得救。元十四年(1277),壽長郡改名武昌三府,隸屬鄂州道。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鄂州路更名為武昌路,行署設在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西遷的“武昌”名稱由軍事建制名稱改為行政區劃名稱。此時武昌縣屬湖北路武昌路。元順帝鄭智二十四年(1346),武昌路改為武昌府,武昌縣隸屬武昌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武昌郡屬湖廣布政司武昌府,慈塞山屬大冶郡。清康熙三年(1664),武昌縣屬湖北武昌延發路武昌府。清代凡口至陸溪口(60)的長港兩岸及瀘州、石浦劃為黃州圩屯地;月山是大冶飛地。
民國二年(1913),五常府廢,江夏縣改為五常縣,但五常縣改稱壽昌縣。至今當地壹直使用1692的“武昌”二字,換成了江夏。次年(1914),壽昌縣因“壽昌”與西江縣名稱相同,更名為孫藝程縣(因境內有王城而得名孫藝程)。這是當地名“孫藝程”的開始。孫藝程縣的版圖沒有改變,仍然屬於湖北二東路。1931年,孫藝程縣在湖北江漢路下。1932年間,孫藝程縣隸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鄂南行政公署)。65438年至0936年,孫藝程縣隸屬湖北省第壹行政督察區(鄂東行政公署)。
194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藝程縣隸屬湖北大冶區(今鄂州),黃州圍屯地、大冶月山飛地隸屬孫藝程縣。1953期間,孫藝程縣屬黃岡區,孫藝程縣高橋區屬鹹寧,白沙鄉屬黃石。1955,孫藝程縣譚喬區龔燕區、金牛鎮屬大冶縣,大冶縣汀祖、碧石渡屬孫藝程縣。1960年,武昌縣府搬出武漢市武昌區傅家坡,遷入造紙廠。直到1994才改縣為江夏區,隸屬武漢市。武漢市武昌區的“武昌”二字壹直沿用至今。因為清朝的都城武昌在元朝以前是鄂州的所在地,“鄂”字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1960年,孫藝程撤縣建城。1962年,孫藝程撤城復郡。1965年間,孫藝程縣屬鹹寧地區。1979年至12年,湖北劃歸黃岡地區,縣市分治。孫藝程縣轄24個農村人民公社和長崗農場,孫藝程轄古樓和凡口兩個街道辦事處和獅山人民公社。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湖北省將湖北縣、湖北市、黃岡縣黃州鎮合並,取湖北市“鄂”字、黃州縣“州”字,設立鄂州市,歸湖北省管轄。市名“鄂州”與隋開帝九年(589年)建立的“鄂州”(治所設在武漢市武昌區)不謀而合。65438年至0986年,鄂州市左翎鎮隸屬於武漢市洪山區。65438年至0987年,鄂州市黃州區隸屬黃岡縣,轄區內建制分為孫藝程、華容、梁紫湖三個縣級區和壹個副縣級單位——長崗農場。
文人歷來有用古代地名的習慣,蘇軾用的是秦漢魏晉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