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再別康橋
1、原文
《再別康橋》(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2、文學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壹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布下了壹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壹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
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系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裏,我甘做壹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誌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壹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壹。
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誌摩和康橋的密切關系。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征手法的運用。壹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壹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壹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壹般,非常形象。
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壹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壹首詩,曾用了壹個比喻:“像夏天裏的壹個夢,像夢裏的壹聲鐘。”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誌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沈。
第五節,“尋夢?撐壹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誌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壹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征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誌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系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沈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壹再重復“沈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沈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壹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
說沈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雲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壹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原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從明天起,做壹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壹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壹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壹個人
給每壹條河每壹座山取壹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妳祝福
願妳有壹個燦爛的前程
願妳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妳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文學賞析
這首詩以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唱出壹個詩人的真誠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壹個幸福的人”,願意把“幸福的閃電”告訴每壹個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會真誠的祝願他“在塵世獲得幸福”。詩人想象中的塵世,壹切都那樣新鮮可愛,充滿生機與活力,字裏行間透出積極、昂揚的情感。整首詩乍看是以淳樸、歡快的方式發出對人的真誠祝願。
這首詩的第壹段,全部是述說“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說“我和他人”。第二部分第壹句是“從明天起,和每壹個親人通信 ”,從這裏開始, “我”的溝通範圍不斷擴大,從親人到每壹個人,到每壹條河每壹座山,最後到陌生人,隨著範圍的擴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漸滲入詩歌,直到最後形成“祝願”與“只願”的對立。
在第壹段結尾,“我有壹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顯得積極樂觀,在整個詩句內部沒有否定性的因素,這所房子令人陶醉,她裝滿幸福,朝向廣闊的海,她的溫度是春天,面容是鮮花。作為第壹部分的總結,這壹句勾畫出明天的“我的幸福”。當只涉及“我”的時候,“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世俗生活是和諧的,親密的,它們***同構成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既有餵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在第二個部分,當涉及到我在“世界中”與他者發生關系的時候,就出現了某種分裂,他人與我形成了某種對立,在這種對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不能與世俗生活和諧壹致,反而成為“我”離開世俗生活之後的庇護,是“我”最後的立足之處,最後的溫暖、最後的安慰。因此,“我”的矛盾是因為出現了他者,在他者出現之前,明天都是和諧美好的。
在第壹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我的世界的狀態,是滿心歡喜的總結,而在結束時,它成為我的最後壹片天空和立足之地。當我試圖把春天的溫暖播撒給世界的時候,突然發現,我的陽光只有我自己才真正需要。整首詩歌,主語全部是“我”,主體間的交流是缺失的,我向外傳遞,放光,撤回。這壹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動作和表情。
從詩歌的第二段開始,詩歌的主題詞就是交流,從告訴到祝福,然而,壹切都是單向的,只有“我”,沒有主體間的對話,甚至沒有對其他主體的想象,因此這個世界是陌生的。本來也屬於第二段中的“每壹個人”,從語義的角度,他們是同樣的人,然而卻與“我”構成了兩種不同的關系:壹種是要傳遞幸福的每壹個人,另壹種是“也為妳祝福”的陌生人。
在時間上,這是壹首從明天開始的詩歌,三個詩段第壹句都是祈使句,祈使的對象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向自己發出的召喚,詩歌的開始就是站在明天的角度召喚自己的行動,召喚自己的幸福和世界的幸福。這首詩的前面兩段的動作都是屬於將來的時間,而在第三段,則進入了當時。
前面兩段的祈使句都是具體的動作,“做壹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以及“和每壹個親人通信”,這都是“我”規劃中的動作,第三段的祈使句卻使詩歌進入想象性行為,為山河取名,這不是需要“明天”完成的動作,在“我”寫下這句詩的時候,取壹個溫暖的名字就已經完成。同樣的,祝福和願望也是所想即所成,都是在想象的同時完成,而不再需要“明天”。
詩歌從明天開始,卻走向了今天,當最後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回到了我的心靈的現實。我真正能夠願望,能夠得到的只有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那是只住我壹個人的房子。詩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完成了壹個循環,空間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最後回歸自己的小世界;時間上從明天走向今天。
在這個空間擴散的過程中,詩歌中的時間無可奈何地失落了,本來屬於明天的世界轉變為在空間上不可及的世界,壹個不可能的世界。時間被放棄。時間向空間的轉換在這首詩最重要的句子也表現出來。
這首詩真正的哀傷之處,不是述說當下的不幸福和對明天的寄托,而是對明天的放棄,“我”最終感受到我設想中的行動對於世界沒有價值,甚至於想象中也不再有我的行動的位置。“只願”是壹個肯定,對當下的肯定,然而這個肯定是以對明天的否定為代價的。
三、雨巷
1、原文
《雨巷》(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
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的,
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2、內容鑒賞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壹種孤獨、抑郁和消沈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麽、追求什麽,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壹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壹節“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
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壹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壹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壹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仿徨。希望是什麽?希望是那個“丁香壹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麽,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麽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麽,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壹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裏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壹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壹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壹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壹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壹樣憂愁惆悵。她愁什麽?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壹樣,像我壹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這丁香壹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於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壹樣,像我壹樣”,讀到這裏,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壹樣的美麗,也有姑娘壹樣的高潔,也有姑娘壹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
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麽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麽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壹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壹位詩家所說:“壹個人在夢裏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裏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壹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壹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壹般地,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壹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壹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
這兩位仿徨者都得了同壹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仿徨,又在仿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壹般的,/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壹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壹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壹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壹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
“頹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麽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沈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壹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
在“頹圮的籬墻”裏,“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壹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仿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壹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四、《錯誤》(鄭愁予)
1、原文: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春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妳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2、鑒賞分析
《錯誤》這首詩,以壹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和欲語還休的情韻融為壹體,營造出和諧、完整的藝術境界。雖然詩中寫了思婦和浪子,但與傳統的閨怨詩相比,表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征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
從第壹節開始,在壹個敘事的語境中, 季節、容顏、蓮花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征意味。第壹節兩句,以第壹人稱“我”寫遊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為“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
後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於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落。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壹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壹個通常用敘事的方式予以展開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達,於是在想象中補齊了這句詩所涉及故事的三個層面:壹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著她的歸人(容顏、等待);她等了壹年復壹年,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節裏);她也曾欣喜期待,以為她的歸人即將到來(蓮花開),卻終於還是寂寞失落,因為她的歸人終究沒有歸來(蓮花落)。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句詩十四字卻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容顏”這個中心詞的前後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又采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富於詩性的密度。
如果說第二句相對於第壹句是壹個轉折的話,第二節相對於第壹節同樣是壹個轉折——敘事視角的轉換。第壹節的鏡頭對準“我”——打江南走過的“遊子”;第二節的鏡頭則對準著上面“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工筆細描,壹唱三嘆地推進到這個等待中人枯寂的內心。
這壹節全用比喻,不同的喻體都指向於相同的本體——“妳的心”,在喻體的暗示中企圖將閨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值得註意的是,這裏全用情景化的比喻:“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正是壹幅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狀,“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顯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寂寥。
這種以畫面、情景來外化內心的方式接下來得到反復、強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聯想起以下的畫面:天邊壹輪將落的夕陽(向晚),腳下是狹長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樣采用形象的畫面外化內心,這個畫面的意味卻隱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雋永。
第三節又是壹轉,鏡頭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卻又進入了“我”的內心: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裏迅速地引起了壹個問題:為什麽馬蹄是美麗的,卻又是錯誤。顯然,第二句正是對第壹句的回答。
而這種回答又必須回歸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中才能得到解釋:因為馬蹄聲引起了等待者的期盼,讓她錯以為是歸人;但是這馬蹄聲卻是過客帶來的,所以,這女子必然又重新陷入更深的失落中去。
這壹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壹是明暗線的設置:明寫“我”的感受,暗寫“等待者”感受,等待者的感受解釋了遊子的感受;二是照應的運用:“達達的馬蹄”是對第二節“跫音”的照應、“美麗的錯誤”又是對第壹節“蓮花的開落”的照應。
全詩的情感脈絡因此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設想這樣的場景:閨中女子枯寂的等待中突然傳來壹陣馬蹄聲,這聲音像曾經有過的無數次壹樣,引起了她的滿心期盼,她聽著這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卻又越來越遠,她終於明白:這不是壹個歸人,只是壹個過客。
她又壹次體會了“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煎熬,仿佛讓人看見這個女子期盼時迅速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凝神側耳傾聽,多麽像壹朵蓮花的綻開;又仿佛看見她在馬蹄聲遠去之後失望地、頹然地重新坐到椅子上,像壹朵蓮花的花瓣在風中雕零。
五、《壹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1、原文:
如何讓妳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壹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壹棵樹
長在妳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妳走近
請妳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妳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妳身後落了壹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雕零的心
2、文學鑒賞
這是作者寫給自然界的壹首情詩。作者在生命現場遇見了壹棵開花的樹,在替它發聲。”至於有些人把作品解讀成“女孩子站在那裏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詩,她表示“有點猶疑”。但她同時聲明,詩人的解讀只是其中的壹種,因為讀者的解釋也有權威性。
全詩***三節。第壹節抒寫了“ 我” 對“ 妳” 的深切期待。“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壹段塵緣” 癡人癡語, 癡得讓人感動。妳能說這不可能嗎? 五百年太長, 但和巫山上的神女相比, 五百年又太短。為愛而期待,千年萬年又何妨。這是壹個美麗的夢, 盡管美麗得有點憂傷。
這裏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 先聲奪人, 把熱烈、誠摯的愛塗抹得如此濃重。詩的第二節, “ 我” 以樹的形象出現。“ 樹”作為壹個意象承載了“ 我” 的愛的全部內涵。五百年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佛, “ 佛於是將我化作壹棵樹, ” 詩人為何要將“ 我” 化作壹棵樹呢? 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我” 作為壹棵樹“ 長在妳必經的路旁, ” 日日夜夜守望著愛情, 堅貞不渝, 何等的熱烈、執著。
這種感情非此意象難表達。詩的第二節接著寫道: “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花開還要“ 慎重” , 可見不是隨意開放, 只是為“ 妳” 而開放, 將“ 我” “ 最美麗的時刻” 奉獻給“ 妳” 。“ 朵朵” ,花開熱烈,正因為“ 我” 對“ 妳” 愛得熱烈。“ 前世的期盼” 照應詩的第壹節“ 求了五百年” ,說明這種熱烈的愛不是壹時的沖動,而是由來已久,使人聯想到愛情的逾久彌堅。
詩的第三節寫“ 我” 的心靈低語。“ 當妳走近請妳細/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顫抖的葉” 發出的微響是來自我心底對愛的聲聲呼喚,因此,“ 顫抖” 的不再是葉,而是“ 我”熱切期盼的心,可“ 妳” 卻沒有停留地走過去,“ 我” 的傾訴付諸東流。無論何種原因, 這種結局對“ 我” 來說都是殘酷的、令人心碎的。
既然花只為“ 妳” 開放, 而“ 妳” 卻“ 無視地走過, ” 那花還為誰榮呢?“ 在妳身後落了壹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雕零的心。” 飄零的分明是花瓣,卻又不是花瓣,看似矛盾,實則是物化的情感。花自飄零,人自惆悵,令人回味無窮。
百度百科-再別康橋
百度百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百度百科-雨巷
百度百科-錯誤
百度百科-壹棵開花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