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碧螺春這篇課文描寫了什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碧螺春這篇課文描寫了什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文化吐幽香”中的第壹課。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壹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可以這麽說,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壹課介紹簡潔明了,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勞動人們的贊美。文章結構緊湊,前後連貫,層次清晰。讀過之後,讓讀者不免在頭腦中勾勒出這樣的圖畫:清晨采茶圖、入夜炒茶圖、月下品茶圖。不免和外國友人壹樣心生感嘆: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走進作者,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的特色。

這篇文章從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角度來看,語言生動,用詞準確,描寫細致,文化氣息濃郁;結構清晰,線索清楚結構,安排巧妙。如果說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麽這篇文章也有著這樣的魅力。下面,我嘗試著走進作者的語言文字來品味“碧螺春”的獨特魅力。

文章開篇,作者僅用壹句話“久負盛名的碧螺春,產於太湖的東山和西山。”向我們介紹了關於碧螺春的兩點。其壹,碧螺春歷史悠久,聲譽極高。可以從“久負盛名”壹詞中看出來。這是人們對碧螺春茶的評價。同時,“久負盛名”也引發了讀者的閱讀期待:碧螺春為何會久負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產地——太湖的東山和西山。經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詳細的地點就是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為東山和西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接下來,作者寫道:關於碧螺春,有這麽壹個傳說。這句話就概括了這個自然段要寫的內容——關於碧螺春的傳說。這樣的寫法,使文章脈絡清晰。同時,自然又引發了壹個閱讀期待:究竟是怎樣的傳說?於是,跟著作者的娓娓道來,走進這個古老的傳說之中。作者在講傳說,其實也就是介紹“碧螺春”名字的由來。既是“傳說”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由來已久的歷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壹聲“嚇煞人香”更是讓人浮想聯翩,究竟是怎樣的香味可以讓人產生這樣的震撼啊!同時,也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種茶,也由此得名。如果說,傳說到此結束,就留有遺憾了。古人覺得這個名字不雅,“不雅”不夠雅致、文雅,我覺得更多的是和這種茶的香味不能夠匹配。於是,便有了“碧螺春”這個雅號。在這裏,最後壹句話中的破折號具有解釋說明的作用。當然,網上也有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的其他傳說,其實不管怎麽寫的都體現了碧螺春茶的特點——香味奇特,同時賦予了人們對碧螺春茶的贊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只有兩句話: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每年剛到春分,碧螺春茶汛便開始了。這個自然段和下面的第四自然段關系密切。第三自然段是對第四自然段內容的概括。這樣的寫法,在文中到這兒出現了兩次。第壹句話,說明采摘碧螺春茶的歷史悠久,也是對上段傳說的壹個照應。第二句交代了采摘的最佳時間——春分,因為這個時候茶長得最好,最茂盛的時節,是最佳的采摘時間, 而“茶汛”壹詞,就是這個意思,應該和“桃花汛”壹詞的由來壹致的。我想同時也能通過這個詞想到采摘的場面應該是繁忙、熱鬧的吧!

下面作者用較長的文字介紹了采摘的情景。這也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之壹。“隨著幾聲嘹亮的雞鳴,整個湖山醒來了。”就這壹句,作者開始帶讀者走進圖畫之中。我覺得這壹切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我們首先聽到了幾聲雞鳴,從聽覺的角度,喚醒了沈睡的湖山,壹個“醒”字,把湖山當成了壹個人來寫,應該是壹個美麗的女子更好。當然,也喚醒了人們。“采茶姑娘披著晨霧,踏著朝霞,三五成群,結伴向茶園走去。”畫面的主要人物躍然紙上,“披著晨霧、踏著朝霞”中的“披著、踏著”表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使人感覺采茶姑娘宛如從天而降的仙女壹般,同時也側面寫出了采茶姑娘的勤勞,她們起得很早。閉眼想象,壹群美麗仙女提著竹簍,在飄渺的雲霧中,從天而降,說說笑笑走向茶園。“空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翠綠欲滴的茶樹叢中,不時傳來銀鈴般的歡笑聲。”在這裏作者聞到了淡淡的花香,空氣中充滿了這種香味,難怪碧螺春茶會有花香果味了;作者看到了翠綠欲滴的茶樹,“翠綠欲滴”壹詞,將茶樹的生機勃勃的面貌展現出來。此外,作者更聽到了采茶姑娘“銀鈴般”的歡笑聲,都說勞動的滋味是累的,但是這“銀鈴般”的歡笑聲,讓我們感覺到的是采茶姑娘的快樂和美麗。“太陽升起來了,在湖山的上空鋪開萬道金光,茶園也被染上了壹層金色。”這樣的描寫,壹個“鋪”字,使人豁然開朗,給人壹種燦爛之美的感覺,畫面也頓時亮了起來。和清晨茶園的朦朧之美不同,是壹種金色的美。“采茶姑娘個個神采飛揚,她們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壹片片嫩芽。”這是對采茶姑娘的壹個近景描寫。“神采飛揚”是對采茶姑娘神態的描寫,“靈巧、敏捷”是對采茶動作的描寫,這樣幾個詞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壹個動作嫻熟,沈浸在勞動快樂之中的采茶姑娘。“綠樹映襯著俊美的身影,構成壹幅美麗動人的圖畫。”這是對這幅畫面的壹個整體的概括,也就是對這段文字的壹個小結。縱觀這段文字,作者由遠及近來構圖,調動了視覺、聽覺、味覺來描寫,當然還有內心的感覺。在這幅畫面中,有景有人,景因人而有生命,人因景而更美麗,***同構成了“壹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第五自然段只有壹句話:入夜,山村裏萬家燈火,又是另壹番繁忙的景象。這句話,在寫法上提示了下文的內容,及炒茶。而“繁忙”壹詞是對炒茶的壹個總體印象。

第六自然段也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寫了茶手夜晚炒茶的情景。“茶手短衣緊襖,利索地吧揀好的鮮葉芽倒進滾燙的大鍋,叉開五指,在嫩葉中不停地翻拌。”“短衣緊襖”是茶手炒茶的裝束,之所以這樣的穿法,無非是為了勞動是方便,但是壹個利索的形象已經出來了。“滾燙的大鍋”就對茶手炒茶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叉開五指、不停地翻拌”是對茶手動作的描寫,應該是比較辛苦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壹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揉、搓、捺、抓”這些詞寫出了茶手炒茶的具體動作,也可以看得出炒茶工藝的復雜,四個“忽而”寫出了茶手動作變化多而且快,作者用詞極其精準。所以,才會有如青龍翻飛的情景。“漸漸地,隨著水分的蒸發,葉芽變深了,變細了,條索纖纖,蜷曲成螺。”這句話,寫出了葉芽變化後的樣子——條索纖纖、蜷曲成螺。這時候葉芽就是又細又彎的樣子,這兩個詞表現了碧螺春茶的優美形態。“這時,壹邊降溫壹邊揉撚、搓團,待到茶葉捏攏放開就能自行松散之時,滿屋子已彌漫著濃郁的芳香。”制茶過程還在繼續,經過降溫中的揉撚、搓團之後,但是要達到壹定的程度——自行松散,此時,碧螺春茶才算制好了,茶香彌漫。再次感受到制茶工藝的復雜。“此時的茶葉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這句話是對碧螺春茶的壹個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茶手炒茶技術的贊美。“幹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這四組詞語是對碧螺春茶形態的最好詮釋,說明茶手火候把握的剛剛好,多壹點,少壹點都不行,這也說明茶手的炒茶技術的確了得。這四組詞語不僅結構工整,而且讀起來很有節奏感和文化氣息。而文末的“工藝茶”是對碧螺春茶的最高贊譽。什麽是“工藝”?就是純手工制作的。而作者通過對茶手炒茶動作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碧螺春的的確確是當之無愧的“工藝茶”,而對碧螺春茶形態的描寫,更使人感覺到碧螺春確確實實應該被稱為“工藝茶“。所以,我覺得這段其實作者就是圍繞著“碧螺春為什麽被稱為‘工藝茶’”來寫的。

文章第七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有對上段內容的小結,“如果說觀看制作碧螺春茶有壹種新奇感覺的話”這裏有觀看制作過程的內心感受——新奇。也有對下段內容的壹個提示,“那麽,品茶碧螺春就更有壹番陶醉般的心境了。”這裏也寫了品茶的感受——陶醉。這樣承上啟下的寫法,使文章結構緊湊,過渡自然。

第八自然段寫品茶。自古以來,品茶就是壹種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將品茶過程寫得文化氣息濃郁,語言生動。作者陶醉於品茶中,我想作者陶醉的是這樣幾個方面。陶醉於品茶的環境:夕陽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擺上壹張桌子,幾個人團團圍坐,取壹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溫開水,然後分別放入壹小撮碧螺春茶。夕陽、明月、青花瓷茶具、碧螺春茶,這壹切構成了品茶的外部環境,無疑是充滿詩意的。陶醉於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顏色:碧綠清澈、嫩綠透亮;香氣:清香撲鼻;味道:清新爽人,回味無窮;形態:葉芽伸展、茸毛輕舒、姿態動人。作者在介紹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時,眼、鼻、口多種感官的參與下陶醉於碧螺春茶之中。而且,作者多用四字詞語,使得文章語言生動、準確,讀起來有韻律和韻味,文化氣息濃。再有作者也陶醉於朋友之間的情誼之中。三五好友壹起品茶,品得不僅僅是茶了,還有真摯的情誼在裏面,使茶的滋味更濃,在這兒,其實作者也傳遞了飲茶文化的社會作用和價值。品茶,不僅僅是品茶本身,如果把這理解為品茶的全部內容就太狹隘了,還包括周圍的環境,有人和物,包括品茶的外形美等等,這才體現了傳統的中華品茶文化的內涵。

最後壹個自然段,是人們對碧螺春茶的評價和贊美,作者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作者壹言以蔽之,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借外國友人的詩句,表達了贊美之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我想,在碧螺春的茶湯裏,不僅能看到風景如畫的江南美景,還能看到那美麗動人的傳說,勤勞美麗的采茶姑娘,技藝高超的茶手,還有品茶的美妙意境等等。清晨采茶樂,入夜炒茶忙,月夜品茶醉,如詩如畫又如歌,是江南特有的明媚春光,在這裏作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遐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