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楊貴妃得寵之謎:真的只是因為唐朝以胖為美嗎

楊貴妃得寵之謎:真的只是因為唐朝以胖為美嗎

根據野史來考證考證稱: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也有說楊貴妃身高1.55米,體重120斤的,但楊貴妃究竟有多胖,至今無法考證,只能從唐代詩詞、書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尋得壹絲痕跡。比如唐人繪制的“貴妃出浴圖”就給後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另有“環肥燕瘦”這壹成語的來源,也與楊貴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身材是豐腴的,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身材是清瘦的,這兩位歷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與瘦,被蘇軾老先生用來比喻書法作品風格各有所長,據蘇軾的《孫莘老求墨妙言詩》言:“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美人的胖瘦本與書法隔著十萬八千裏,居然也被蘇老先生聯系到了壹塊,真是夠別出心裁。此後,“環肥燕瘦”這壹成語也就流傳開了,不過慢慢跟書法毫無瓜葛了,回歸到它最本真的含義,說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的《長恨歌》,雖說對楊貴妃肥與不肥沒多的描述,但壹句“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讓人從字裏行間體會到楊貴妃的豐腴。

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稱作是“唐朝女子的符號”,也讓唐朝女人的壯碩與豐美,如壹朵恣意盛開的花,鮮活、飽滿地養了無數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僅女人肥,男人也肥,楊貴妃的幹兒子安祿山就是其中的壹個,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還能疾如風,真不可思議。更讓人疑惑的是:唐人為何以肥為美?豐腴的楊貴妃緣何受寵?

凡是持此類觀點的主要理由是:唐朝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雖然工藝有別,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即使被今人譽之為中國古代第壹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態與眾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其中,支撐這種觀點的最有力證據,還在於他們認為,唐代現實生活中脫穎而出的兩位絕代佳人----女皇武則天和貴妃楊玉環,都可視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樣板。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武則天以美貌、智慧和膽識壹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雖然當時沒有有效記錄她真切容顏的方法與途徑,但從史書中“方額、廣頤、鳳頸”的描寫中大致斷定,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壹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壹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

造成唐朝“以胖為美”的歷史根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唐代繁榮昌盛、豐衣足食,正如詩聖杜甫詩句所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其次,唐代開放兼容並包,國力強盛與文明發達,使唐人充滿自信,成為壹個高度開放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第三,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壹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

唐朝到底“以肥胖為美”還是以“窈窕為美”?

我是三甲第四名通過翻閱壹些相關資料與史料記載,發現上述觀點並非十分正確,無懈可擊。實際上,這種說法確實存在不準確之處,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方面。故而,我鬥膽提出,唐朝並非真正都是“以胖為美”。其理由有五:

其壹,以“繪畫”為證。“簪花仕女”身材纖瘦人們之所以認為唐朝女人以肥胖為美,依據主要有楊貴妃的體態以及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畫中的女子形象等。但我們只要認真分析比對,就不難發現,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畫中的宮女、仕女,根本說不上肥胖。《步輦圖》中的九個宮女,簇擁著李世民緩緩而行,有擡輦子的,有打傘蓋的,有舉扇子的。她們的身材,實在都是相當纖瘦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大約是身份較為高貴、年齡稍大壹些的緣故,身形略顯豐滿,但站立姿態無不娉婷裊娜,輕盈如春風拂柳。她們的身材,仍然完全可用“苗條”來形容。若真是女子都“以胖為美”的話,為何不在畫家筆下都展現她們的富態呢?

其二,以“常識”為證。時至今日,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表明,楊貴妃受到唐明皇的寵愛,是因為她的肥胖或豐滿。相反的,倒是有文獻記載了楊貴妃有體胖懼熱的情況。例如,《開元天寶遺事》說她“素有肉體,至夏苦熱”。但楊貴妃的“素有肉體”,絕不至於到今天人們所說的肥胖程度,頂多就是有點肌肉而已,也就是《楊太真外傳》上所說的 “微有肌也”。壹個擅長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日肯定少不了肢體運動,說胖也不可能胖到哪裏去,說有點肌肉卻是較正常的狀態。

從另壹個角度看,實際上,唐明皇對楊貴妃身上的肌肉並不欣賞。《楊太真外傳》上說,壹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漢成帝內傳》,楊貴妃見後問看什麽書。唐明皇笑道:“不要問,妳若知道了會心裏難受的。”楊貴妃搶過書,看到書上寫著:“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 這時唐明皇就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妳就比她禁得起風吹。”楊貴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肯定超過了趙飛燕。寥寥數字,盡可看出,唐明皇的話盡管屬戲言,卻流露出他並不是因肥胖才寵愛楊貴妃的隱隱涵義。

其三,以“說法”為證。我們知道,“環肥燕瘦”的提法,始於宋代文豪蘇東坡之口。他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有這樣兩句:“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蘇東坡在這裏把楊貴妃與趙飛燕當做肥瘦美的典型,僅僅是他壹家之說、壹人之評,並不能作為唐朝人真實就是“以胖為美”的例子。畢竟楊貴妃與蘇東坡不是壹個時代的人,根本不可能親身耳聞目睹,得來的印象不過是道聽途說或其他途徑罷了,僅是由於蘇東坡文名顯赫,影響深遠,“環肥燕瘦”遂成家喻戶曉的“歷史知識”,也形成了人們對唐朝人喜歡胖女的誤認。退壹萬步來說,嚴格意義講,即便楊貴妃確實因胖而得寵,也未必就能推斷整個唐朝都是推崇“以胖為美”。個別不能代表壹般,個性不能體現普遍,這是辯證法常識。

其四,以“記載”為證。據《次柳氏舊聞》、《唐語林》等文獻記載,唐明皇的兒子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處境危險,愁得他須發皆白,遠離壹切聲色娛樂,日子過得十分淒惶。唐明皇得知後,讓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長安市長),“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試想,唐明皇身為君子,賜人女子,不可能不挑選美女,而此處恰恰說的是“細長白者”,而不是“豐肥濃麗”者。可見,玄宗時代選美標準,也跟今天壹樣:身形苗條,身材高挑,皮膚白皙。

其五,以“詩詞”為證。我們說唐朝人不以肥胖為美,還可以從唐詩中“細腰”、“窈窕”等詞語的使用情況,得到有力的印證。我是三甲第四名就不壹壹枚舉了。

綜上所述,林林總總,都壹再顯示,唐朝人眼裏的美女標準,苗條也是壹項審美條件,並非皆是“以胖為美”的唯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