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越成熟的人,看不慣的事越少

越成熟的人,看不慣的事越少

1、

前陣子,在南京地鐵上,壹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座後,“特看不慣”身邊壹個小夥子,怪他不給老人讓座。後來,他又以“蹺二郎腿”、“腳尖對著我”為理由,踹了小夥子壹腳。

當時就有位小哥站出來說:“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好多人為這個小哥點贊。

生活中,很多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都會用自己的“看不慣”去要求別人。

“明星掙錢容易,就該多做慈善!”

“身為年輕人,買到火車下鋪,讓給老人家有什麽關系!”

“妳工資那麽高,借我點錢怎麽了!”

這些“看不慣”背後,都藏著壹句“妳應該”。在他們眼裏,所有人,只有符合自己的想象,才是對的。否則,他們就會“看不慣”。

在伍綺詩的暢銷小說《小小小小的火》裏,理查德太太就是壹個容易看不慣別人的人。

她住在最好的街區,平時出入上流社會,四個孩子的未來,也都照著她的理想藍圖,在逐步實現。但是,她有壹個讓她特看不慣的房客米婭。

米婭是個藝術家,總是居無定所。在她有錢時,她常常醉心於藝術創作。而到了經濟困難期,她才不得不外出兼職,補貼家用。

在理查德太太看來,米婭完全有能力讓日子過得更舒坦。所以,她不理解,為什麽米婭會用這種方式去生活。

表面上,她勸米婭迎合市場,是為了她好。可實際上,她是希望米婭按自己想象的方式生活。就像她會去安排孩子的未來壹樣,她希望米婭的未來,也能如她所想。

那些動不動就“看不慣”別人,還打著“為妳好”的旗幟,對妳進行道德綁架的人,總有壹種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錯覺。好像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該符合他們的認知。

當他們的價值觀和別人的價值觀不壹樣時,他們就用“看不慣”,去要求別人改變。可實際上,他們只是暴露了自己的狹隘。

2、

小安發朋友圈說:“我看到同事翻我抽屜,還拿走了我的東西。可為了顧全她的面子,我什麽都沒說,但我真看不慣這種自私的人。壹件小事,就能體現壹個人的格局。”

這條朋友圈,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當別人侵犯妳的利益時,妳不去阻止他,反而去“原諒”。而這個“原諒”又不是真的原諒,而是在說:“我格局大,她自私無恥。”

事實上,這不是小安第壹次發朋友圈抱怨。

幾個月前,她群發過壹條信息,大概內容是她現在特別窮,想借50塊錢,等發了工資就還。

收到信息時,我以為自己不小心加了騙子,所以沒理。畢竟,我們從沒私聊過。

幾個小時後,她發朋友圈說:“借錢的事是真的,我確實遇到了困難。之所以特意給不熟悉的人發,是想看看大家的反映。果然,壹件小事,就暴露了人性……”

後面的內容,是她對各種回應方式給出的評價。除了借錢給她,其它的回應,她都看不慣,還大肆感嘆“人性黑暗”。

我想不明白的是,妳找壹群幾乎不認識的人借錢,有人不借,不是很正常嗎?在收到消息的幾百個人裏,有人借了,並且相信妳會還,這才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而她的“看不慣”,實際上是在表達:“我都這樣了,妳為什麽不能照顧我的感受?”

所以在這裏,看不慣,是壹種索取。當我們用“看不慣”去指責別人自私時,就等於在要求別人,必須滿足我。

有讀者留言說,她特看不慣自己的室友,因為她說話很強勢,根本不顧別人的感受。

有次聊天,室友談起某個明星的八卦,結果她不知道這個明星是誰。

室友因此回了壹句:“這妳都不知道?”

她覺得,室友這樣說話,就是瞧不起人。在她看來,人應該無私壹點,要多考慮別人。

話是沒錯,但放在這個情景中,就等於在說:“妳應該更無私壹點,這樣才能照顧到我”。

“無私”這種特質,原本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如果變成了要求別人,無異於在向別人索求,要求別人用無私,來滿足自己的自私。

3、

有人向咨詢師求助,說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總是看不慣對方的言行,雖然從沒說出口,但心裏特別討厭對方。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他本身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連帶的,對別人的要求也很高。平時聚個會,他總能從餐桌禮儀到言行舉止,壹壹找出對方的問題。

他嫌棄別人粗魯、沒教養、各種看不慣。當著別人的面,他當然沒有表露,可在背後裏,他總在吐槽。

有壹次,他給我推薦了壹部電影。我認真地跑去看,可結果,並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所以我的評價也不高。

沒想到,就是這樣壹件小事,竟讓他勃然大怒。他生氣地說:“妳還是寫作的人,這麽好的電影都不看,寫什麽寫?最看不慣妳這樣的,沒思想,沒靈魂,隨隨便便就否定壹個東西。”

其實,“喜歡”是個很主觀的感受,它跟事物本身的好壞,沒有太大聯系。事實上,這部電影後來還獲了獎。只是,我確實不喜歡。

我的不喜歡,之所以讓他“看不慣”,是因為在他那裏,我否定的不是電影,而是他這個人。

當壹個人自我價值感很低時,就容易在爭論中,以非常極端的方式,去攻擊另壹個人。因為這時,他們腦中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也就是“如果妳對了,說明我錯了”。

這種“我錯了”的感覺,會進壹步降低自我價值。而為了防止這種感受出現,他們幹脆壹直“看不慣”別人,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

這個現象,被心理學大師榮格稱為陰影投射。也就是說,當我們特看不慣別人,覺得別人身上有很多缺點時,這些缺點,也同樣存在於我們自身。

可攻擊自己是痛苦的,所以,我們幹脆去攻擊別人身上的這個部分,以回避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4、

有個太太多年來,壹直不斷抱怨對面那家的女主人,說:“她晾在外面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搞不懂她,怎麽連衣服都不會洗。”

壹天,太太的朋友來家裏做客,這才發現,不是對面那個太太的衣服沒洗幹凈,而是窗戶臟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就像照鏡子。我們心中的斑點越多,就越容易看到別人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而成熟的人,恰恰能通過彼此的相處模式,去照見自己心中的斑點。

這些斑點,有的能通過努力被擦除,而另壹些,即便努力,也擦不掉。這時,去正視它,接納它,就等於為自己撐開了另壹片天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