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把“蛙聲”這壹可聞而不可視的特定現象,通過筆墨表現出來。畫面上沒有蛙,而有如聞蛙聲之感,這是絕妙之至的構思。在四尺長的立軸上,用簡略的筆墨在壹遠山的映襯下,從山澗的亂石中瀉出壹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搖曳著小尾巴順流而下,蝌蚪們不知道已離開了青蛙媽媽,還活潑地戲水玩耍。
人們見到搖頭擺尾活靈活現的蝌蚪遊蕩在溪水的源頭,自然會想到蛙和蛙的叫聲。可以從稚嫩的蝌蚪聯想到畫外的蛙媽媽,因為失去蝌蚪,蛙媽媽還在大聲鳴叫,似乎那蛙聲隨著水聲由遠而近。雖然畫面上不見壹只青蛙,都使人隱隱如聞遠處的蛙聲正和著奔騰的泉水聲,演奏出壹首悅耳的樂章,連成蛙聲壹片的效果。真是畫中有畫,畫外還有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聲情並茂,惜墨如金,使人產生無盡聯想!
該畫不是直接去描寫那些鼓腮鳴叫的青蛙,在對‘遠山’、‘山澗’、‘急流’、‘蝌蚪’的處理上,齊白石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駕馭得遊刃有余。由於齊白石對‘時’、‘空’領域的熟練掌握,才在畫面上表現那樣勝似閑庭信步。”在齊白石的《蛙聲十裏出山泉》中,詩情畫意榫鑿相吻,水乳交融,充滿了濃郁的藝術魅力。
《蛙聲十裏出山泉》是齊白石的壹幅重要作品,僅這幅畫的創作就非同壹般。它是壹個文學家和壹個書畫家在藝術領域對高層次藝術理論的***同探討。
齊白石用高超的技法展現了壹幅精彩絕倫的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的畫作。
《蛙聲十裏出山泉》並沒有蛙,只有蝌蚪,讓人聯想到蝌蚪長成青蛙的樣子。這幅畫從簡單的二維空間跨越到了四維空間,蝌蚪長成青蛙,是質的變化,齊白石以詩人的素養、畫家的天才、文人的氣質創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把詩情畫意融為壹體,準確地表現了詩中的內涵,達到了中國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境界。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齊白石家做客,老舍從案頭拿起壹本書,隨手翻到清代詩人查慎行壹首詩《次實君溪邊步月韻》,有意從詩中選取壹句“蛙聲十裏出山泉”,請齊白石用畫去表現聽覺器官感受到的東西。
齊白石經過幾天的認真思考,根據老舍寫給齊白石的信件內容(蛙聲十裏出山泉,蝌鬥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啟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齊白石憑借幾十年的藝術修養,對藝術的真知灼見,經過深思熟慮,畫成了《蛙聲十裏出山泉》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壹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裏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齊白石舊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劈才胡同內跨車胡同13號,東鄰南鑼鼓巷。據傳此宅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壹總管大臣的宅子,後分割出售。新中國成立後由文化部購買,作為齊白石的住所。“文革”期間,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現為北京畫院《中國畫》編輯部和北京美術家協會所在地。
該宅院建於清代中晚期,13號院僅為原宅院的壹部分,是較完整的單體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壹間(不是原來的大門),倒座房兩間。院內南、北、東、西各有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間有雀替,盡間上有倒掛楣子,下有坐凳欄桿。房子之間由轉角廊相連。北房帶東西耳房各三間,南房西接順山倒座房三間。
各房墀頭處均有精美的磚雕圖案,各廊間的走馬板處有書法篆刻磚雕,北房明間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聯。西耳房南側西墻上裝飾壹磚刻“紫氣東來”四字。此院的磚、木雕飾具有較大價值,1986年1月21日,北京市東城區將齊白石舊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