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表示小草的詩句有哪些

表示小草的詩句有哪些

1: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2: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君歸。

3:《邊方春興》唐高駢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4: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唐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5: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6:《敕勒歌》南北無名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7: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8: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唐楊巨源《城東早春》

9: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0: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11: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12: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柳永《蝶戀花》)

1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5: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6: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1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18: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19: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0: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21: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唐韓愈《晚春》

22: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23: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唐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2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十五夜望月

25:長信宮中草,年年愁處生。故侵珠履跡,不使玉階行。

26: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唐杜甫《曲江對雨》

27:沈沈新秋夜,涼月滿荊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暉。中林竹樹映,疏星河漢稀。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日歸。

28: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9: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

30: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1: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蝮蛇壹螫手,壯士即解腕。所誌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32:老師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3: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賦得古草原送別白居易

34: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3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36:雲步急登上中山,俯瞰霧川自如仙,聚雨澎湃喚舊史,滄桑驚變換世顏。

37: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38: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韓愈《感春五首》

3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4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41: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42: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43:壹橫嘉景日常新。古柏森森四季春。福地清高稀俗事,名壇時復會仙賓。人人盡喜生中國,戶戶虔心敬上真。唯願諸公皆省悟,同登無漏出紅。

44: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4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46: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47: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48:言雲語莫聽聞。眼味香不屬君。內減除人我相,前無有死生分。圭和合憑三照,水焚燒按九雯。又武平清凈出,頭臨月弄祥雲。

49: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50: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唐杜甫《春運》

描寫小草的詩句有哪些 60句好詞、好句

51: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壹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52: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5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54: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55: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56:《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57: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58: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59:《塞上行》唐鮑溶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60: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