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諱祉,字天與,幼聰穎
大 明
《費宏費處士行狀》
君諱祉,字天與,幼聰穎,與其兄禦史合溪君俱有聲鄉校間。其尊翁封禦史怡軒公受醫藥,俾棄舉子業而習焉。君性黨倜不羈,然遇事無細大,必整齊周密。好文章喜吟詠,故見愛於先叔祖復庵公,嘗攜至京師,復使受學於故太史濮公之門,久復棄去,從尚醫明針灸之法。蓋究心詩律字畫,飄灑宛有晉人家數。予從父健齋先生,家食時輒與賦詩飲酒,嘗醉和吞痕韻,有“倚樹看書分綠坐,對花酌酒和紅吞”之句。從父大加賞嘆,因有句曰:“坐中慣著狂吟客,壁上應多醉墨痕”。蓋謂君也。合溪之教當塗,遷大學,君時往,省之縉紳士夫皆雅重,君以為難得。晚號筠石,從父與禦史陳君崇之。首為詩文以贈,自是得詩日富,皆名筆也。君雖雅好醫學,每認市利為恥,為人治病即愈,未嘗責報,人亦以是德之。其貪者,輒畀之藥,嘗曰:吾於無世所表見,蓋藉是以少盡濟人之心耳。吾家嘗苦疫,姻 畏弗至門,而吾母病幾危,君扶持湯藥,至累夕不解帶,竟賴以安,而君亦無他。壬申春忽得疾,諱不使人知,雅歌痛飲,無異平日,人見其嬴詰之亦不答,即逾年,伏枕五六日,奄然而逝,蓋自知其脈理疾侯,不可治,懼傷怡軒公,故不與人言耳。聞者鹹痛惜焉。口實君之甥也,君率之前壹月,見中“閱杜集”,指遊何將軍山林諸詩,謂中曰,吾宿好此,恨不朝夕置目前,況古稱杜詩愈癧瘧子,為我書之,吾疾其有瘳乎?中唯唯,亦不知遽止此也,抑君自知其不諱,將有屬於中,而雲然乎?中痛,惟君生平接人之襟,度濟人之方,術動人之詞翰,不可復見。且合溪遠巡萬裏之外,聞君之計,當不可堪忍也。輒狀君行,丐執事雄詞以表揚之。且以慰合溪手足之情,幸惟不拒,感幸。
(譯文大意)君福祉,字天與,自幼聰明,與他的哥哥禦史合溪鄉校之間常有聯系。他們很尊重他們的師長。師長被封禦史怡軒。福祉從此接受醫藥業,師長讓他們放棄攻讀舉子業而學習醫藥。福祉性格倜儻,灑脫不羈,但遇到事情無論大小,壹定要整齊周密。好文章喜歡吟誦,所以受到先叔祖父復庵公的見愛,曾經帶福祉到京城,又使福祉學習在太史濮公之門,隨後又放棄了,此時開始崇尚大明針灸的醫術方法。即便如此,依然不忘研究心詩律字畫,飄灑地有晉人家數壹般。福祉跟隨父親健齋先生家裏吃飯時總是福祉賦詩飲酒,嘗醉和吞痕韻,有“倚樹看書分綠坐,對花酌酒和紅吞”的句子。從父大加贊賞,因此有詩句說:“坐中慣著狂吟客,壁上應多醉墨痕”。這是對福祉的寫照。合溪的教化結束以後,升大學,福祉經常去,省的紳士們其實都很雅重,福祉認為很難得。晚號箔石,父親和禦史陳先生很器重他。首先是詩文贈送,從此福祉得到詩文就像得到了天大的財富壹般,而且都是名人所寫的。福祉雖然很喜歡醫學,每次看到交易就覺得恥辱,福祉為人治病就好,從來沒有要求回報,人們也因此感激他的德行好。遇到那些貪婪的人,也總是給他們藥。他曾說:我現在沒有對社會有所表現,也就是憑借濟人之心罷了。我們家曾經患瘟疫,醫者害怕不蹬門救治,而我母親病危險,福祉扶持服藥,整夜不解衣帶,終於使母親轉危為安。而福祉才感到心安。壬申春忽然福祉得到疾病,福祉不讓人知道,雅歌痛飲,與平常沒什麽兩樣,人們看見他問他病情,也不回答。就在這壹年,福祉伏在枕頭上五,六天,突然去世。因為他自己知道其脈絡病侯不好,怕傷怡軒公,所以不跟人說。聽到的人都感到惋惜。事實上福祉的外甥,知道福祉前壹個月,見中“閱讀杜集”,指遊何將軍山林諸詩,有所記載,對中說,我過去喜歡這些,遺憾的是,古人稱道杜詩可以愈癧疾子,這是我的書,我憎恨他們有用嗎?只是希望自己好起來,也不知道立即停止這樣的念頭。還是福祉自己知道他不忌諱,而這樣說,讓人心中疼痛,只有福祉平生接觸人的胸襟,幫助人的方濟,學術活動中的詞翰,再也看不見了。而且合溪遠巡萬裏之外,聽到福祉的情況,當不可忍受。丐執事使用雄詞以表彰福祉。並且以安慰合溪手足之情,幸好妳不能拒絕,甚幸。
(只根據字面理解淺譯,如有不當,敬請賜教。)
2.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原文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②,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③。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範文正公④、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為書以薦⑤,於是得召試,為太廟齋郎,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常慨然自許,欲有所為。然終不得壹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眾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⑥。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說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⑦,此又何說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揚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⑧;璋,真州司戶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銘曰:有拔而起之⑨,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
註釋
①泰州海陵縣:現在的江蘇省泰縣。②譜:為……做家譜。③器:器重。④範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為宋名臣。⑤鄭文肅公:名戩,字天休,蘇州吳縣人。⑥齟齬(jǔ yǔ):這裏指政治意見不合。⑦右武:崇尚武道。⑧不仕:不出來做官。⑨起:使……起。
譯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編過他的家譜,他就是家譜上邊所說的現在任泰州海陵縣的主簿。先生不但與兄長許元相互友愛而被天下稱贊,而且從少年時就超出壹般人,他從不受約束,擅長辯論,與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謀略而被當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寶元(1038—1040)年間,朝廷開設方略科,以招納天下具有特異才能的人才,當時陜西大帥範文正公(範仲淹的謚號)、鄭文肅公(鄭戩的謚號)爭相寫信推薦先生,因此,他被征召進京應試,結果被任命為太廟齋郎,不久被選派做泰州海陵縣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薦舉先生有雄才大略,應該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驗他,不應該把他放置在州、縣做壹般官吏。許君也曾經意氣慷慨,自信自負,想有壹番作為。但終究沒能有壹次顯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傷啊。讀書人當中本來就有那種遠離塵世、與世俗不合,壹味按自己的意圖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諷刺謾罵、嘲笑侮辱、窮苦愁困都不後悔,他們都沒有壹般人那種對名利的營求之心,而對後世有所期望,因此他們的失意、不合時宜也是應該的。至於那些富有機智謀略、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企圖利用時世的變化,去營求權勢和物利,卻往往不能得誌的,也是難以數記的。然而,才辯足以改變壹切事物,卻在重用遊說的時代困窮;智謀足以奪取三軍的統帥,卻在崇尚武力的國家遭受屈辱,這種情況又怎麽解釋呢?唉!那些對後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卻不後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許君死時五十九歲,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長子名瓌,沒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戶參軍;三子名琦,任太廟齋郎;四子名琳,中了進士。五個女兒,已經出嫁的兩個,壹個嫁於進士周奉先,壹個嫁於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墓碑上的銘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沒有誰排擠而阻礙他。唉!許君卻死於小小的海陵縣主簿的官位上,是什麽人使他這樣的呢?
評析
許平是個終身不得誌的普通官吏。在這篇墓誌銘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劇。第壹段寫許君有大才卻終不得用的事實;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托許君的不得誌;第三段寫許君的後事;第四段銘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許平壹生遭遇,隱含強烈的悲憤。全文議論較多,情調慷慨悲涼。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20.C 21.C 22.A 23.B 24.D 25.(1)胡瑗掌管太學,人稱大儒,用法度來檢點約束士人,他的學生很少能跟從他。
(2)歐陽發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後來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2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思考時,可根據加點詞語句所在語段的具體語境分析判斷,C項,申:說明,表明。所以選C。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壹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
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著具體語境分析。例如本題C項,可聯系上文“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和下文“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來判斷出其“表明”的意思。
2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項,①連詞,表並列;②連詞,表修飾。
B.①代詞,他;②語氣副詞,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詞,這樣;D.①動詞,認為;②以之為,把……當做。
所以選C。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常見的文言虛詞***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其中“因、以、於、則、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虛詞類題時,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證。對於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於高考重點考的18個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
例如本題C項,“之”前面是人名,後面是“人”,因此此處均為代詞“這樣”。 2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可根據句意及主謂、動賓等句式,先從整體上斷句,然後再結合著壹些文言標誌性詞語斷句。例如,“君臣”“自”等。
此句大意:只探討古人最初的學說,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學問,他沒有不研習的。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
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1.找文言虛詞如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 2.察對話:如 “曰”“雲”等;3.據修辭:如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等;4.辨句式:如固定結構 “…者,…也”;5.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
6.借助名詞、代詞的位置。名詞常作主語和賓語。
找名詞做主語的,如人名、稱謂、地名等。7.表時間的詞語等等。
8.壹些經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斷文句通過找謂賓。
2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
B項,“孔子杏壇講學即是太學的模式”錯誤,孔子設的是私塾,是私學,太學是國立大學。所以選B。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警示此類題雖然是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但實際上是考查考生對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
此種題容易讓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復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壹定要細心辨別。
例如本題中B項就錯將“私學”和“國學”的性質弄混來迷惑考生。 2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可根據對文章內容的感知,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的細微差別,D項,“蘇軾讓張耒寫下了這篇墓誌銘”是不正確的,是歐陽發的兒子歐陽憲求的銘文。所以選D。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壹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壹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
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本題,D項,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2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問句的能力。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註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
例如,以:用;撿:撿點;束:約束;徒:學生;從:跟從;治:。
4. 《公諱堯臣,字伯庸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文言文閱讀(19分)公諱堯臣,字伯庸。
天聖五年舉進士第壹,為將作監丞、通判湖州。召試,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知光州。
歲大饑,群盜發民倉廩,吏法當死,公曰:“此饑民求食爾,荒政之所恤也。”乃請以減死論。
其後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後廢,居瑤華宮,有疾,上頗哀憐之。
方後廢時,宦者閻文應有力,及後疾,文應又主監醫。後且卒,議者疑文應有奸謀。
公請付其事禦史,考按虛實,以釋天下之疑。事雖不行,然自文應用事,無敢指言者,後文應卒以恣橫斥死。
元昊反,西邊用兵,以公為陜西體量安撫使。 公視四路山川險易,還言某路宜益兵若幹,某路賊所不攻,某路宜急為備,至於諸將材能長短,盡識之,薦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後皆為名將。
是時,邊兵新敗於好水,任福等戰死。今韓丞相坐主帥失律,奪招討副使,知秦州;範文正公亦以移書元昊不先聞,奪招討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兩人天下之選也,其忠義智勇,名動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違節度以致敗,尤不可深責主將。由是忤宰相意,並其他議,多格不行。
明年,賊入涇原,戰定川,殺大將葛懷敏,乃公指言為備處,由是始以公言為可信,而前所格議,悉見施行。初,宦者張永和方用事,請收民房錢十之三以佐國事。
下三司,永和陰遣人以利動公,公執以為不可。京師數為飛語,及上之左右,往往讒其短者。
上壹切不問,而公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論議有所不同,必反復切劘,至於是而後止,不為獨見。
在上前,所陳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嘗自名。 公為人純質,雖貴顯不忘儉約。
遇人壹以誠意,無所矯飾,善知人,多所稱,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有文集五十卷。
將終,口授其弟純臣遺奏,以宗廟至重、儲嗣未立為憂。天子湣然,臨其喪,輟視朝壹日,贈左仆射,太常謚曰文安。
(節選自歐陽修《王堯臣墓誌銘》)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
其後遂以著令 著:顯著。B。
以釋天下之疑 釋:消除。C。
多格不行 格:擱置。 D。
永和陰遣人以利動公 陰:暗中。5。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堯臣為人正直的壹組是①公請付其事禦史,考按虛實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③尤不可深責主將 ④由是始以公言為可信⑤公執以為不可 ⑥公為之亦自若也A。 ①②④ B。
①③⑤C。②③⑥ D。
④⑤⑥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A。
王堯臣軍事才能傑出。 西北邊境因元昊作亂發生戰爭時,王堯臣通過實地考察,對兵力部署、要塞防衛等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B。王堯臣在陜西體量安撫使任上,當現今的韓丞相因好水之戰指揮失當致使任福等人戰死而被貶官時,敢於仗義執言。
C。 王堯臣居官任職期間,處理政務遇到意見不壹致時,壹定與大家反復討論,直到取得***識為止,從不固執己見。
D。王堯臣壹生歷任多職,為國為民,臨終仍掛念國事。
皇帝親自參加他的喪禮,並且停止朝政壹天以表達哀思。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此饑民求食爾,荒政之所恤也。”
乃請以減死論。(2)遇人壹以誠意,無所矯飾,善知人,多所稱,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
參考答案:4、A(3分) 5、B(3分) 6、B(3分)7、(1)“這不過是饑民求食罷了,這應是救濟饑荒的法令所要體恤的。 ”於是請求以減免死罪論處。
(大意2分,其中“荒政:饑荒的法令”“恤:體恤”“論:論處”各1分。)(2)(王堯臣)對待別人全都真誠,沒有虛假掩飾,善於識人,常常稱譽別人,所推薦的人成為當時名臣的很多。
(大意2分;“遇:對待”“矯飾:虛假掩飾”稱:“稱譽、稱贊”各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王堯臣,字伯庸。
天聖五年考取了進士的第壹名,被授與他將作監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試後,改授為著作佐郎當值集賢院,出知光州。
這壹年光州嚴重饑荒,許多強盜掠取百姓的糧倉,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論處,王堯臣說:“這不過是饑民求食罷了,這應是救濟饑荒的法令所要體恤的。 ”於是請求以減免死罪論處。
這之後就書面地寫進了規章制度,到現在還在使用這些法律。郭皇後被廢後,居住在瑤華宮,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憐憫她。
在郭皇後被廢時,宦官閻文應曾經幫助過皇後,等皇後生病了,文應又主管監察醫治的情況。皇後將死時,有人懷疑文應有奸謀。
王堯臣請求將此事交付給禦史,審問調查事情真偽,來消除了天下的懷疑。雖然最終沒有這樣做,但自此文應做事時,再也沒有人敢說什麽的了,後來文應突然因為放縱專橫的罪名被處死了。
元昊謀反,朝廷要對西部用兵,授與王堯臣為陜西體量安撫使。 王堯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勢和艱險程度,回去就說哪壹路應該增加多少兵力,哪壹路賊兵不會攻打,哪壹路應該緊急備戰。
說到諸位將領才能的長短,全都頭頭是道,推薦了20多個可以用得上的人,後來這些人都成了名將。當時,邊關的部隊剛好在好水打了敗仗,任福等人戰死。
當時的韓丞相為主帥,因為指揮失當而被削職為招討副使,出知秦州;範文正公(範仲淹)也因為不知道元昊的謀反而與元昊有過書信來往被削職為招討副使,出知耀州。王堯臣於是說這兩個人是天下的首選,他們忠義智勇,名揚於夷狄,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