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根荄: 植物的根。荄;草根,
《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漢劉向《說苑·建本》:“樹本淺,根荄不深。”《漢書·五行誌中之上》:“入地則孕毓根荄。”唐白居易《問友》詩:“根荄相交長,莖葉相附榮。”宋司馬光《為始平公祭晉祠文》:“然原陸久燥,根荄未浹,畎畝喁喁,猶有待望。”
3. 鬥雞:古人飼養公雞,使之相鬥賭輸贏,是上層社會和市井間的壹種賭博遊戲。唐王勃有《鬥雞檄》。
4.麈:古書上指鹿壹類的動物,尾巴可以做拂塵;江南時魚、櫻、筍下酒之物,與先生們揮麈清談;揮動麈尾。
晉代人們清談時,往往持之揮灑,以示高雅,且以為揮麈可助談興,後稱談論為揮麈。
5. 鳳髻:古代的壹種發型。髻:梳在頭頂上的發結。
6. 鸞釵:鸞形的釵子。
7. 楚岫:楚地山巒或泛指南方的山。岫:山。
8.秦淮:古代金陵(南京)附近的壹條河。
秦始皇命令開鑿,且疏通淮水,唐杜牧《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 石鼎:陶制的烹茶用具。
10.龍頭:當指石鼎上的龍頭形裝飾。
11. 銀箏: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箏。
唐戴叔倫《白苧詞》:“回鸞轉鳳意自嬌,銀箏錦瑟聲相調。”後蜀毛熙震《河滿子詞:“曲檻絲垂金柳,小窗弦斷銀箏。”清吳偉業《贈馮子淵總戎》詩:“十二銀箏歌芍藥,三千練甲醉葡萄。”
12 雁翅:古箏上的琴碼。
13. 詩禮:《詩經》和《禮經》, 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的書;舊時常用來稱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14. 余慶;留給子孫的福澤。
15.壯懷:豪壯的胸懷。唐韓愈《送石處士赴河陽幕》詩:“風雲入壯懷,泉石別幽耳。”宋辛棄疾《賀新郎》詞:“我輩從來文字飲,怕壯懷激烈須歌者。”明張煌言《海上》詩之壹:“浩氣填胸星月冷,壯懷裂發鬼神愁。”清龔自珍《別直隸布政使同年托公》詩:“三十年華四牡騑,每談宦轍壯懷飛。”
16. 辨明倫:孔子的參政主張。
17.季路:人名。春秋魯國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壹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論語·子路》:子曰:“野哉由也。”衛出公準備讓孔子參政,子路問孔子:"如果您從政,將把什麽擺在首位?"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說:"能夠這樣嗎?您該多麽迂闊啊!"孔子批評說:"野哉,由也!"句中的能辨名倫即指正名壹事。後來,衛國發生內亂,子路死難,孔子聞訊嘆息說:"由也死矣。"
18.高柴:孔子另壹門人。遇衛難不徑不竇(既不走小路,又不走孔道,不知變通)。在衛發生內亂時高柴也恰好在場,他勸子路不要參與,子路不聽,他壹人逃了出來。"愚也"是孔子對高柴的評價,壹次,孔子說:"柴也愚。"見《論語·先進》。
19.徑:小路。竇:洞。
1. 雞人:職官名。負責天將亮時報時。
於天將亮時,作呼聲以警醒百官。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
2. 虎旅:勇猛善戰的軍隊。
唐·李商隱《馬嵬》詩:“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3. 三街、六市:街市。
蕩寇誌·第十五回:雖有三街六市,出門便被紗兜兒廝蒙著臉,真是討厭,那得如此風景看。亦作三街六巷。
4.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孟子幼時居近墓習堆埋,移舍於市又習貿易事,移於學宮傍乃習禮讓修俎豆。
5. 皎皎:潔白的樣子。
皚皚:潔白的樣子。
漢·劉歆·遂初賦:漂積雪之皚皚兮,涉凝露之降霜。
6. 東閣:東向的小門。後用以指宰相招賢、款待賓客的地方。
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
唐·李商隱《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早歲思東閣,為邦屬故國。”
7.越絕:《越絕書》,是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壹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作者不詳,多數認為是東漢袁康撰寫。
8.齊諧:《齊諧》,誌怪書名。《隋書經籍誌》有無疑先生的《齊諧記》七卷,梁吳均《續齊諧記》壹卷。
9.五柳:用以比喻歸隱、隱居,也用以形容環境的幽雅、隱居的閑適。
陶淵明棄彭澤縣令的官位而歸隱家園,於門前栽種五株柳樹,並自號五柳先生。見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0.高風:陶淵明的高尚氣度、節操。
11. 三槐:用以比喻三公。
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宋代兵部侍郎王佑,多陰德,手植三槐於庭,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的。其子旦後果為相,世稱為三槐王氏,子孫因建三槐堂。宋史·卷二八二·王旦傳:佑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誌也。
其三:
3. 冰桃對雪藕:《漢武故事》記載,仙人西王母多次降臨到人間,給漢武帝帶來玉桔、冰桃、雪藕等禮物。
4. 漏箭:即古代漏壺中用作計時指針的箭。
漏:古時壹種計時器,以器貯水,隨著水的流出,水面下降,指針指出時刻。
宋·歐陽修《漁家傲·十壹月新陽排壽宴》詞:“南至迎長知漏箭,書雲紀候冰生研。”宋·柳永《戚氏·晚秋天》詞:“漏箭移,稍覺輕寒。”
5. 更牌:夜間報更的竹簽,也叫更籌、更簽,是古代人晚上報時的壹種工具。
6.翠袖:青綠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也可指代女子。
唐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宋蘇軾《王晉叔所藏畫跋尾·芍藥》詩:“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清龔自珍《菩薩鬘》詞:“無言垂翠袖,粉蝶窺人瘦。”
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明何景明《明妃引》:“琵琶馬上再三彈,翠袖朝啼關塞寒。”
7.荊釵:用竹木制成的釵。
歷史上記載許多開明婦女,能同丈夫同甘***苦,史書常用布衣荊釵寫她們的樸素,因而“荊釵”就成了賢明妻子的代稱。
8. 竹徑;竹林中的小徑。
唐王勃《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琴亭酒榭磊落乘煙,竹徑松扉參差向月。”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向陽設兩扇柴門,門內壹條竹徑,兩邊都結柏屏遮護。”清黃鷟來《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松門落葉深,竹徑寒香靜。”
9. 籟:指從孔竅中所發出的聲音,後泛指萬物被風吹動發出的聲音,這裏指風吹竹葉的聲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
10. 篩:灑、落。
董解元《西廂記·卷七》:“況是暮春天色,落紅萬點,風兒細細,雨兒微篩。”
《西遊記》第八十三回:“棒舉壹天寒霧漫,劍迎滿地黑塵篩。”
11. 攜囊:典出李賀攜囊貯詩。
12. 荷鋤:劉伶好酒如命,荷鋤自隨曰:“醉死,便好埋我。”
劉伶,字伯倫,晉沛國人,曾為建威參軍。性好酒,放情肆誌,與嵇康、阮籍等同稱為竹林七賢。著有《酒德頌》。
13.江海孤蹤,雪浪風濤驚旅夢:似說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她遭到宋室南遷的動圌亂,而後她丈夫又死掉,晚年生活十分淒苦。其《漁家傲·記夢》詞為:“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4. 鄉關萬裏,煙巒雲樹切歸懷:此句從(唐)崔顥崔顥《黃鶴樓》詩提煉而出,原詩如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關:故鄉。
其四:
註釋:
1.? 杞:枸杞。
梓:梓樹。壹種落葉喬木。
2.檜:圓柏。壹種常綠喬木。
楷:黃連木:壹種落葉喬木。
3. 水泊:湖澤。
《水滸傳》第三五回:“晁天王聚集著三五千軍馬,把住著水泊。”《水滸傳》第五五回:“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
4. 玉陛:帝王宮殿的臺階。
5. 瑤階:玉砌的臺階。也用為石階的美稱。
6. 袂:袖子。
7.兕:犀牛。
8. 馬融堂上帳:馬融(公元79~166),字季長。茂陵人,東漢學者。從學者常千數,著三傳異同說,註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等。馬融堂前教授生徒,後設絳紗帳,置女樂。
9. 羊侃水中齋:羊侃是南朝梁人,好奢侈,結舟為齋,亭館皆備,日事遊宴。
10. 黌宮:古代學校名。
元洪希文《踏莎行·示觀堂》詞:“郡國興賢,黌宮課試,書生事業從今始。”
明謝讜《四喜記·喜逢甘雨》:“芹水生涯淡,黌宮道味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我輩身列黌宮,乃在此攜酒榼,看遊女,其鄙而不顧,宜矣。”
11. 拾芥:撿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極易。《漢書·夏候勝傳》:“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12. 岱,泰山。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處。
13. 燔柴:燒柴,祭天之禮。
《禮·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地。”
14. 錦纜: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
南朝陳張正見《公無渡河》詩:“金堤分錦纜,白馬渡蓮舟。”
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綿纜牽。”
清陳維崧《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錦纜籠沙,紅欄委浪,壹碧無際。”
15. 碧落:天空。
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16. 華燈:雕飾華美而光輝燦爛的燈。
17. 遺簪;比喻舊物或故情。
⑴指失落的簪子。《史記·滑稽列傳》:“前有墮珥,後有遺簪。”《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引劉邦彥《上元十五夜觀燈詩》:“歸遲不屬金吾禁,爭覓遺簪與墜鈿。”清錢謙益《房海客侍禦初度賦長句十四韻為壽》:“去國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舊遺簪。”
⑵孔子出遊,遇壹婦人失落簪子而哀哭。孔子弟子勸慰她。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
唐李嶠《答李清河書》:“兄仁及遺簮,禮縟追賻,千古之下,凜然而高。”
唐朱放《九日陪劉中丞宴昌樂寺送梁廷評》詩:“不棄遺簮舊,寧辭落帽還。”
明馮夢龍《萬事足·刑廳叩信》:“豈不念遺簪,奈胭脂虎視眈,背生有子今無憾。”
清王夫之《雪賦》:“有似去國之臣,裴徊賜玦;下山之婦,悵惘遺簪。”⑶卸去簪纓。謂掛冠辭官。
元袁桷《次韻雜詩》之五:“遺簪隱世德,忍垢躬灌園。”
18. 香街;指繁華的街道。
唐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香街紫陌鳳城內,滿城見者誰不愛?”
唐劉禹錫《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北都留守將天兵,出入香街宿禁扃。”
宋朱淑真《元夜》詩之二:“香街寶馬嘶瓊轡,輦路輕輿響翠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