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壹碗熱乎乎的臘八粥,讀作家筆下的“臘八佳作”,別有壹番滋味。沈從文在《臘八粥》壹文中這樣描寫孩子喝臘八粥的場景:“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就立時生壹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並攏來糊糊塗塗煮成壹鍋,讓其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裏塞灌呢。鍋中的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幹紅棗也有那麽大,那就妙極了。糖若多了,臘八粥會起鍋巴”。
2、冰心的散文《臘八粥》壹文,以清麗優美的文字,把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娓娓道來:“從自己能記事的日子起,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大家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幹果摻在壹起煮成的。幹果裏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幹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壹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幹果象征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借此機會,清理櫥櫃,把這些剩余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
3、老舍在《北京的春節》壹文中這樣寫道:“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壹年裏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裏,寺觀裏,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壹想,這倒是農業社會的壹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幹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幹、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4、在梁實秋筆下是祈求團圓的心願。梁實秋在《粥》中寫道,小時候喝臘八粥是壹件大事。午夜才過,自己的二舅爹爹(父親的二舅父)就開始作業,搬出擦得鋥光大亮的大小銅鍋兩個,大的高壹尺開外,口徑約壹尺。然後把預先分別泡過的五谷雜糧如小米、紅豆、老雞頭、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紅棗、桂圓肉之類,開始熬煮,不住的用長柄大勺攪動,防黏鍋底。兩鍋內容不太壹樣,大的粗糙些,小的細致些,以粥果多少為別。此外尚有額外精致粥果另裝壹盤,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幹、紅絲青絲、松子、蜜餞之類,準備臨時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臘八早晨,每人壹大碗,盡量加紅糖,稀裏呼嚕的喝個盡興。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給親友,東壹碗來,西壹碗去,真是多此壹舉。剩下的粥,倒在大綠釉瓦盆裏,自然凝凍,留到年底也不會壞。自從喪亂,年年過臘八,年年有粥喝,興致未減,材料難求,因陋就簡,虛應故事而已。
5、王蒙在《自己愛喝稀粥》中寫道: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北方農村普遍熬制的“臘八粥”,竊以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諺曰:“誰家的煙囪先冒煙,誰家的糧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臘八這壹天,家家起五更熬臘八粥。臘八粥兼收並蓄,來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稱黃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雞頭米薏仁米高糧米赤豆蕓豆綠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棗大棗葡萄幹瓜果脯杏杜蓮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匯於壹鍋之中,敖制時已是滿室的溫暖芬芳,入口時則生天下糧食幹果盡入吾粥,萬物皆備於吾之樂,喝下去舒舒服服、順順當當、飽飽滿滿,真能啟發壹點重農愛農思農之心。
6、中國農歷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佛教寺廟煮粥供佛,稱“臘八粥”。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在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苦修6年,餓得骨瘦如柴,奄奄壹息。此時釋迦牟尼佛遇到壹位牧女,送給其乳糜(牛乳加飯)。食後體力恢復,經過思考,決定放棄無益的苦行。釋迦繼續靜思冥索,探究世間萬物,宇宙間壹切現象的規律和人生解脫之道,最終釋迦於三十五歲臘月初八淩晨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中國佛教徒於成道日舉行頌經並效法牧女獻乳糜的故事,取谷米及果實,煮粥供佛,定名為“臘八粥”。嗣後食“臘八粥”遂演變成中國民間的壹種習俗。“臘八粥”在中國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清代非常盛行。“臘八粥”的用料十分講究,粥料為:兩黃米(小米、黃米);兩白米(大米、江米);兩豆(紅小豆;綠豆);兩果仁(核桃仁、杏仁);兩幹果(小棗、葡萄幹);外加菱角米、栗子米、花生米、榛子仁、松子以及白糖、紅糖、乳蕈(牛奶、香菇)等合水熬煮。高手熬出的“臘八粥”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因此“臘八粥”又稱“七寶粥”,比作佛家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瑪瑙、珊瑚、珍珠)的混合體,非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