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請問木蘭詩中的黃花是什麽?

請問木蘭詩中的黃花是什麽?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女性額頭裝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黃等。就是把金色的紙剪成各種裝飾圖案或者在額頭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佛教盛行。受金漆佛像的啟發,愛美求新的女性將額頭塗成黃色,逐漸成為壹種習慣。南朝梁健文帝蕭綱在《美女篇》中寫道:“約黃能效月,削金造星巧。”意思是額頭黃。到了唐代,額頭發黃更加盛行。比如魯的詩:“片片雲翳蟬鬢,初月鴨黃。”皮日休詩《半掛金粉如何?清幽婉約溪照黃額”,鄭史詩《我愛鉛華淡妝,更穿鵝黃》。五代到宋代以後,黃額依然流行,如宋鵬的詩:“有女子稱細母,珠塗黃鬢。”在古代,由額黃發展而來的佛教妝容是時尚的。張雲叟《遼朝實錄》中有雲:‘胡夫以黃如金塗面,謂之佛妝。’然而,這種趨勢並沒有在漢族廣泛流行。

南北朝時,宋武帝有壹個女兒,壽陽公主,非常美麗。有壹天,她在宮殿裏玩累了,就在宮殿的屋檐下躺下來。當時梅花開得正盛,壹陣風過,壹片片梅花飛了下來,有幾片正好落在她的額頭上。梅花被染了又染,花上留下了汙漬。壽陽公主襯得更有女人味,宮女們不禁驚呼。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經常在額頭上貼梅花。

壽陽公主的禮服叫“梅花妝”。傳到民間,很多富家千金都爭相效仿。但是梅花是季節性的,所以有人想出了壹個辦法,收集其他黃色的花粉,做成粉用來化妝。這種粉叫“花黃”或“額花”。因為梅花妝的粉是黃色的,而且用這種妝的女性都是未婚,慢慢的,“黃花閨女”這個詞就成了未婚少女的專屬稱謂。

-

以上說法是民間傳說。黃之的貼花習俗早於劉宋時期。北朝民歌《木蘭詩》中有壹句話,北朝的建立早於劉宋。北魏壹個普通的民間女子已經貼花黃了,說明這個習俗可能在東晉以前就有了。

我沒有找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