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有沒有寫過關於桃花源記的詩句

蘇軾有沒有寫過關於桃花源記的詩句

1.有關桃花源的詩句

1、《武陵桃源送人》唐代 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譯文:

進入幽靜的武陵源後,村落中雞犬處處,是那秦時人家。

最先見到這幅美景的是誰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動依舊,桃花也重開了。

2、《點絳唇·桃源》宋代 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裏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譯文:

我酒醉後架著小船,在湖中蕩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裏。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3、《傷桃源薛道士》唐 劉禹錫

壇邊松在鶴巢空,白鹿閑行舊徑中。

手植紅桃千樹發,滿山無主任春風。

譯文:

花壇邊的老松尚在,仙鶴的巢卻已空空如也。白鹿在舊日裏的羊腸小道中悠閑地行走。

故人(指薛道士)親手種的千萬株紅桃樹,花朵已經開滿了山坡,而它們的主人卻不在了,只能任憑春風吹拂。

4、《桃源憶故人·暮春》宋 蘇軾

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幾點薔薇香雨,寂寞閑庭戶。

暖風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

譯文:

如同華胥壹樣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夢做完了,人在何地?只聽得黃鶯啼於紅樹。薔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進入了閑空的庭院。

溫暖的春風不懂得留住花,卻將它壹片片地吹落到人們身上。樓上人遠看著春天快要過去,滿地長長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見歸路。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妳就繞著妳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麽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2.古詩〈桃花源記〉的詩句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編輯本段]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壹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壹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芳香的野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壹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壹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裏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大吃壹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子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壹個壹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裏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壹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最終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條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目標),不久因病而終。後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3.蘇軾 桃花源序

和陶桃花源

蘇軾

凡聖無異居, 清濁***此世。

心閑偶自見, 念起忽已逝。

欲知真壹處, 要使六用廢。

桃源信不遠, 杖藜可小憩。

躬耕任地力, 絕學抱天藝。

臂雞有時鳴, 尻駕無可稅。

苓龜亦晨吸, 杞狗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 齕嚙謝炮制。

子驥雖形隔, 淵明已心詣。

高山不難越, 淺水何足厲。

不如我仇池, 高舉復幾歲。

從來壹生死, 近又等癡慧。

蒲澗安期境, 羅浮稚川界。

夢往從之遊, 神交發吾蔽。

桃花滿庭下, 流水在戶外。

卻笑逃秦人, 有畏非真契。

古詩最好不要譯文,因為譯為白話就沒有韻味了!

4.桃花源詩 蘇軾 求翻譯

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

桃花源裏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

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

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

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

樹木雕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

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麽用得著操心?桃花源奇跡隱居了五百多年。

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

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壹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

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麽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

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誌趣相投的人。

誰染蘭色涼薄意團隊——Sunshine881123

希望有幫到妳~

5.有沒有人知道關於桃花源的詩啊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阝奧〕,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壹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6.《桃花源詩序》翻譯 蘇軾的 急

桃花源詩序

宋 蘇軾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考淵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又雲“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餘家,飲其水皆壽,或至百二三十歲。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見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而壽益衰。桃源蓋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嘗意天壤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余在穎州,夢至壹官府,人物與俗無異,而山水清遠,有足樂者。顧視堂上,榜曰“仇池。”覺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楊難當所保,余何故居之。明日以問客,客有趙令峙德麟者曰:“公何問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蓋雲,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他曰,工部侍郎王欽臣仲至謂余白:“吾嘗奉使過仇池,有九十九泉,萬山環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譯文:

世上所傳的桃花源這件事,很多都誇大其詞。 考察陶淵明所記載的,都說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戰亂來到這裏,那麽漁人所見的都是避亂人的子孫,不是其人,所以說並非那個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裏有仙人殺生的? 以前說南陽有菊水,水質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裏的水都長壽,有的活了壹百二三十歲。 四川青城山那裏有個老人村,據說五世同堂。 道路極其危險遙遠,活著的時候不吃鹽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彎彎曲曲像龍和蛇壹樣,喝了那的水就會長壽。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漸能夠接觸到日常的調味品,故而壽命減短,所以這就和外面的人壽命差不多了。 當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裏的時候,那裏已經早就成為很多人爭奪的地方。 壹般來說,天下像這樣的地方很多,不單單是桃花源而已。

蘇軾的這篇詩序中,壹方面駁斥了過去把桃花源蒙上壹層神秘色彩的錯誤 另壹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並舉寄托了他對這裏的壹山壹水的由衷贊許 蘇軾與眾不同,他對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懷疑 這是指桃花源那樣的社會,而不是指桃花源這個風景區 先於蘇軾的唐代韓愈也表示過懷疑,他在 桃源圖詩裏開筆就寫道: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沒有提出更多的根據加發否定唯有蘇軾把否定傳說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

7.關於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壹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徑入幽遐,中有雞犬秦人家。

先時見者為誰耶?源水今流桃復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驅雞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煙溪口,萬古潺湲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煙濃草色新,壹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桃源行》

——唐·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壹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同吉中孚夢桃源》

——唐·盧綸

春雨夜不散,夢中山亦陰。雲中碧潭水,路暗紅花林。花水自深淺,無人知古今。夜靜春夢長,夢逐仙山客。園林滿芝術,雞犬傍籬柵。幾處花下人,看予笑頭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此來種桃經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壹沾巾。重華壹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朝中措·桃源圖》

——元·善住

桃源傳自武陵翁。遙隔白雲中。漫說人間無路,豈知壹棹能通。紅英夾岸,霞蒸遠近,爛漫東風。將謂神仙別境,雞鳴犬呔還同。

《題桃源》

——唐·李宏臯

山翠參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當時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長。草色幾經壇杏老。巖花猶帶澗桃香。他年倘遂平生誌,來著霞衣侍玉皇。

8.桃花源詩序蘇軾在文中表達了什麽觀點

蘇軾的這篇詩序中,壹方面駁斥了過去把桃花源蒙上壹層神秘色彩的錯誤 另壹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並舉寄托了他對這裏的壹山壹水的由衷贊許 蘇軾與眾不同,他對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懷疑 這是指桃花源那樣的社會,而不是指桃花源這個風景區 先於蘇軾的唐代韓愈也表示過懷疑,他在 桃源圖詩裏開筆就寫道: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沒有提出更多的根據加發否定唯有蘇軾把否定傳說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

9.壹篇類似桃花源記的古文

核舟記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yí)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 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閱壹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壹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 chuí)髻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壹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壹個)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

(他)能夠用直徑壹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壹艘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應當是蘇東坡遊赤壁的情景。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有八分多壹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麽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

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壹***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在《赤壁賦》中的語句),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在《後赤壁賦》中的語句)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著濃密的胡須的人是蘇軾(蘇東坡),佛印(壹個和尚,蘇軾的壹個朋友)在右邊,魯直(黃庭堅,字魯直)在左邊。

蘇東坡、魯直壹起看壹幅橫幅的書畫手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卷的前端(古人寫字是從右向左寫),左手撫著魯直的背。

魯直左手拿著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麽。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裏。

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擡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臥右膝,彎曲右臂支撐在船上,並且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佛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壹個撐船的人。

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在壹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水壺,那個人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船的頂部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壹鉤壹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壹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壹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和篆文,文字***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壹寸。

原來是挑選了壹個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精巧奇妙啊! 奇巧人:這裏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藝的人。

奇巧,特殊的技藝。 徑寸,直徑壹寸。

用來形容物體的細小。徑寸之木:直徑壹寸長的木頭。

為,做。動詞。

這裏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

木,樹木。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沒有壹件不是按照木頭原來的樣子模仿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罔,無,沒有。因:順著,就著。

象:模仿,這裏指雕刻。 貽:贈。

嘗:曾經。 蓋大蘇泛赤壁雲: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

大蘇,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宋代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人們稱他和他的弟弟蘇轍為“大蘇”“小蘇”。

泛,乘船浮行,蘇軾曾遊赤壁,寫過《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在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城外。

八分:直譯就是有8分長。 有奇:還有壹些。

有同“又”,奇:零數。 高可二黍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

可,大約。許,上下,左右。

軒敞:寬敞、明亮。 箬篷: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裏的文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裏的文句。

徐:緩緩。興:起 石青糝之:用青綠色顏料塗在刻的字上。

峨冠而多髯者: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須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兩腮的胡須。 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