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停止。
《察今》:“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譯文:船停下來後,從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
2、使……停止。
《鴻門宴》:“交戟之衛士欲止(之)不內。”
譯文:兩個侍衛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內。
3、住下。
《遊黃山記》:“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譯文:又從峽谷中經過棧道上山,(回到)文殊院住下。
4、留住。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譯文:他便留住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黃米飯給子路吃
5、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譯文:河灣上的壹位聰明的老者笑他並且阻止他(幹這件事)。
6、中止。
《〈論語〉十則》:“臂如為山,未成壹簣,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壹筐土就完成了,這時中止,那是我自己要中止的。
7、通“只”。只是;僅僅。
《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譯文:如果僅僅只印兩三本,還不算是簡便。
8、用於句未,表示感嘆。
《詩經·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譯文:既然嫁給魯君,為何思念難禁?
2. 古文中“止”字的用法有哪些啊〈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腳趾頭,下象腳面和腳掌。本義:腳) 同本義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說文》
北止。——《儀禮·士昏禮》。註:“足也。”
屨校滅止。——《易·噬嗑》
舉止高。——《漢書·五行誌》
四之日舉止。——《漢書·食貨誌》
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漢書·刑法誌》
詞性變化
◎ 止 zhǐ
〈動〉
(1) 停住,中斷進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廣韻》
亦可以止矣。——《呂氏春秋·下賢》。註:“止,休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韓詩外傳》
羽飛乃止。——《三國誌·諸葛亮傳》
雪止。——《資治通鑒·唐紀》
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聊齋誌異·狼三則》
絮絮不止。——《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2) 又
漸拍斷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瀉;止戈(停止幹戈,平息戰爭);止止(猶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軍(讓軍隊停止前進)
(4) 阻止,不讓進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湯問》
相如止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晉鄙。——《史記·魏公子列傳》
年兄肯出壹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嬌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聲);止善(阻止別人做好事);止節(阻塞;節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為)
(7) 駐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頓兵紮營);止舍(駐紮宿營);止守(留守);止次(駐紮)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詩·商頌·玄鳥》
止文殊院。——《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陽西郊有壹亭,人不可止,止則有禍。——《搜神記》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論語·微子》
(11) 又如:止頓(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於至善(處於最完美的境界)
◎ 止 zhǐ
〈副〉
(1) 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只十有壹日。——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止增笑耳。——《聊齋誌異·狼三則》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壹篇文章還沒有抄完;止有此數了
◎ 止 zhǐ
在句末可表肯定陳述語氣,相當於“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詩·小雅》
3. 止的所有詩句,成語,古文1. 揚湯止沸成語發音:yáng tāng zhǐ fèi成語釋義:把鍋裏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
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語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壹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三國誌·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2.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成語發音: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成語釋義: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成語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成語示例:不把這種東西打倒,什麽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來的。
不破不立,~,它們之間的鬥爭是生死鬥爭。 *** 《新民主主義論》十壹3. 為山止簣成語發音:wéi shān zhǐ kuì成語釋義:比喻功敗垂成。
成語出處: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壹簣。止,吾止也。”
4. 心同止水成語發音:xīn rú zhǐ shuǐ成語釋義: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同“心如止水”。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詩:“身覺浮雲無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瀟灑疏朝市, 不要崎嶇隱姓名。”
成語示例:骨將槁木齊,~凈。筆頭指金波,座上橫玉柄。
唐·李山甫《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5. 抽薪止沸成語發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語釋義: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翻滾。
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語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成語示例:~,剪草除根。(北齊·魏收《為侯景判移梁朝文》)6. 止暴禁非成語發音:zhǐ bào jǐn fēi成語釋義:止、禁:罅;暴、非:指種種壞事。
制止種種壞事。成語出處:《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
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7. 以殺止殺成語發音:yǐ shā zhǐ shā成語釋義: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語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成語示例:蓋聞~,聖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無所成。
明·劉基《擬連珠》8. 不隨以止成語發音:bu shui yi zi成語釋義:不跟隨別人而半途停止。9. 投膏止火成語發音:tóu gāo zhǐ huǒ成語釋義: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
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10. 以刑止刑成語發音:yǐ xíng zhǐ xíng成語釋義:猶以刑去刑。
成語出處:《周書·武帝紀下》:“以刑止刑,世輕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成語示例:不立制度,則未之前聞,故曰~,以殺止殺。《唐律·名例壹》11. 流行坎止成語發音:liú xíng kǎn zhǐ成語釋義:流:水順勢流;坎:低陷不平。
順流而行,遇險即止。比喻順利時出仁,遇挫時退隱。
成語出處:漢·賈誼《鵬鳥賦》:“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已。”
12. 止戈為武成語發音:zhǐ gē wéi wǔ成語釋義: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語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13. 探觀止矣成語發音:tàn guān zhǐ yǐ成語釋義: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14. 望門投止成語發音:wàng mén tóu zhǐ成語釋義:投止:投宿。
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成語出處:《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成語示例:妳兄弟在外,隱姓埋名,或是找壹個地方藏身,或是到處漂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15. 扇火止沸成語發音:shàn huǒ zhǐ fèi成語釋義: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助長火勢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
比喻采取的辦法與希望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16. 舉止言談成語發音:jǔ zhǐ yán tán成語釋義:行為舉動和說話言論。
指人的外在風度。成語出處: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後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成語示例:那做人的壹切~,存心處事,其中講究,真無窮盡。(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壹回。)
17. 抽薪止沸成語發音:chōu xīn zhǐ fèi成語釋義: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翻滾。
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成語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成語示例:~,剪草除根。(北齊·魏收《為侯景判移梁朝文》)18. 止談風月成語發音:zhǐ tán fēng yuè成語釋義:止:只,僅。
只談風、月等景物。隱指莫談國事。
成語出處:《南史·徐勉傳》:“今昔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19. 嘆為觀止成語發音:tàn wéi guān zhǐ成語釋義:嘆:贊賞;觀止:看到這裏就夠了。
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成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20. 坎止流行成語發音:kǎn zhǐ liú xíng成語釋義:遇坎而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環境的逆順確定進退行止。
成語出處:語出。
4. 《古文觀止》原文+譯文隱公 (傳)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隱公(經壹·壹)元年 春,王正月。 (經壹·二)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經壹·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經壹·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經壹·五)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經壹·六)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經壹·七)公子益師卒。 (傳壹·壹)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傳壹·二)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
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
(傳壹·三)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傳壹·四)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愛***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壹;中,五之壹;小,九之壹。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傳壹·四)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
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
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
不言出奔,難之也。 (傳壹·四)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
食舍肉。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傳壹·五)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豫兇事,非禮也。 (傳壹·六)八月,紀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書。 (傳壹·七)有蜚。
不為災,亦不書。 (傳壹·八)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
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
(傳壹·九)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
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傳壹·十)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
(傳壹·十壹)鄭***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
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
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於翼。不書,非公命也。
(傳壹·十二)新作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 (傳壹·十三)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
(傳壹·十四)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 隱公(經二·壹)二年 春,公會戎於潛。
(經二·二)夏,五月,莒人入向。 (經二·三)無駭帥師入極。
(經二·四)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經二·五)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經二·六)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經二·七)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經二·八)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經二·九)鄭人伐衛。
(傳二·壹)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傳二·二)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傳二·三)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傳二·四)戎請盟。
秋,盟於唐,復修戎好也。 (傳二·五)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君逆也。
(傳二·六)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魯故也。 (傳二·七)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隱公(經三·壹)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經三·二)三月,庚戌,天王崩。
(經三·三)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經三·四)秋,武氏子來求賻。
(經三·五)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經三·六)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經三·七)癸未,葬宋穆公。 (傳三·壹)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
赴以庚戌,故書之。 (傳三·二)夏,君氏卒--聲子也。
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
為公故,曰「君氏」。 (傳三·三)鄭武公、莊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