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關於愛因斯坦的名言

關於愛因斯坦的名言

論愛因斯坦和相對論

年的清晨,在巴西南部壹個叫索布拉爾的偏遠村莊。太陽剛剛升起。上帝給了當地人永恒的和平。在他們眼裏,世界無非是藍天、麥田、草原、羊群。就連剛剛結束的硝煙彌漫的壹戰,也仿佛是天邊的傳說。

但是壹大早就被吵醒了,門口來了壹群陌生的外國人。有的用蹩腳的葡萄牙語和他們打招呼,有的做手勢借水,更多的人忙著架設天文望遠鏡和照相機。

中午時分,明媚的陽光慢慢開始暗淡,發生了本世紀著名的日全食。圍觀的人群騷動起來,在他們的胸前畫了十字。壹些人急忙去找牧師,而那些外國人則開始放心地觀察。

他們是來自遙遠英格蘭的天文觀測隊,此行的目的是為了驗證壹個德國人的奇怪理論。

很快數據處理完畢,底片沖洗出來了。

帶隊的教授是標準的英國紳士。雖然先生們最推崇的是冷靜的風格,但教授的眼神裏明顯流露出期待和焦慮。當他把濕膜放在燈下時,教授的手和胡子很快興奮地顫抖起來。宇宙是有界還是無界,我們所屬的空間是直的還是彎的,牛頓的思想是勝利的還是顛覆的,都取決於這些小電影。他深吸壹口氣,睜開眼睛。

很快,甚至在離房子50米遠的地方,就能聽到壹聲粗魯的嚎叫:“天哪,那個叫愛因斯坦的德國人到底對不對?”!"

在兩張重疊的底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壹束筆直的星光在陰影中穿過太陽時,其實是發生了偏轉,偏轉角度是秒。

皇家學會的大廳裏擠滿了來自英倫三島的科學精英。他們中的壹些人可能意識到這將是壹個不同尋常的日子,特意穿上節日服裝。

當大會主席湯姆森爵士扶了扶眼鏡,緩緩宣布大會主題為“廣義相對論在天文學中的驗證”時,底層的學者們開始竊竊私語,隨後聲音越來越大。有的甚至不等主人叫,就站起來隔著橡木桌大聲辯論。湯姆森幾次試圖控制局面都沒有成功。他遺憾地搖搖頭,尷尬地對旁邊的幾個成員笑了笑。

但當著名天文學家、本次天文巡天的總領隊愛丁頓勛爵出席會議時,下面突然靜了下來。他滿臉灰塵,聲音嘶啞,講話簡短,但即使是離他最遠的人也能清楚地聽到這些話,”...鐵壹般的事實...燈彎曲了...與愛因斯坦博士的計算結果完全壹致……”

會議開得很晚,沒有人提前離開會場,甚至沒有人站起來發言。鮮紅的地毯和搖曳的燭光,讓禪定中的學者們的臉或明或暗。沒有人覺得餓,沒有人覺得累,更糟糕的是,工作人員似乎受到了這位物理學家風度的影響,粗心到連晚餐都忘了端上來。但人們根本不在乎這些,從白發蒼蒼的老學究到朝氣蓬勃的新銳,都在默默思考,興奮不已。

親陣營和反陣營都知道,這的確是壹個重要的日子。不僅20世紀的壹代物理學巨人崛起,而且他,愛因斯坦,親自掄起大錘,砸碎了牛頓苦心創建、百年完成的經典物理學大廈的第壹道裂縫。

牛頓錯了,物理學也是混沌的?這就是結局?啊,艾薩克?牛頓,我們心中的上帝,我們都是妳忠實的追隨者。妳將如何指導我們?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大廳中央牛頓的巨幅畫像。

牛頓沒有說話,只是神秘地笑了笑。

在倫敦,第二天影響很大的《泰晤士報》頭條報道了光線彎曲,牛頓神話破滅,稱贊愛因斯坦是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修正了人類的時空觀,拓展了人類的思維世界,並斷言他的相對論的影響絕不會局限於二十世紀。很快,從倫敦街頭遊蕩的小販,到臉色黝黑的煤礦工人,都隱約知道最近科學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情。至於對別人的影響,他們壹時半會兒也理解不了。畢竟距離相對論的副產品之壹原子彈的誕生還有26年。

在大西洋彼岸的紐約,習慣於嘩眾取寵的《紐約時報》以“俄羅斯的革命”為標題,但隨後又以更大的標題寫道:“愛因斯坦的勝利”,“星星不在應該在的地方,但似乎沒必要擔心。”根據他們的報道,大眾已經開始懷疑1999年乘法表的正確性,學生也開始拒絕做幾何題。也有人說,愛因斯坦把作品交付給出版商時,警告說世界上只有壹個人懂相對論,但出版商願意冒這個險。

在巴黎,沙龍裏的“相對論”立刻成了最時髦的詞。優雅的女貴族可以愛撫懷裏的哈巴狗,和閨蜜興致勃勃地談論相對論,就像談論昨晚剛剛上演的歌劇。他們不需要紙和筆。

在柏林,當官方機構正在努力宣傳這位不是德國人而是猶太人的傳奇科學家時,大街上啤酒館裏的人們正在神秘而興奮地談論著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是的,壹戰在德國慘敗已經很久了。德國人很少受到戰勝國的尊重。壹夜之間,連小學生都把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寫進了作業本。

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被民族主義激發的人們,在狂歡或者瘋狂的悲傷之後,發現轟轟烈烈的壹戰,除了大口徑的重炮,齊柏林飛船,滿目瘡痍的建築,百萬親人伺候的炮灰,真的什麽都沒剩下。理性終於在人們的冷靜中回歸,科學再次被推上至高無上的位置。

反正愛因斯坦在2008年如日中天。

電車剛壹停下,就下來壹個穿著棕色風衣頭發淩亂的中年男子。剛才在電車上,警惕的售票員幾乎把他當成了小偷,因為他真的很少看到這樣壹個脖子上系著領帶,腳上穿著拖鞋的人。但是如果他知道這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教授,他會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愛因斯坦先生剛剛從他的朋友洛倫茨教授的電報中得知,廣義相對論已經被證實了。他只是笑笑。自然,壹切都在意料之中。

畢竟他心情很好。他壹邊走,壹邊哼著舒伯特的小夜曲,但沒過多久,他的聲音就低了下來。歷史上著名的智者愛因斯坦又壹次搖著巨大的腦袋陷入了沈思。他在想什麽...

哪年哪月哪日,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南部壹個安靜的小鎮烏爾姆。和牛頓壹樣,這個註定要震驚世界的人也沒有特別的童年。

他的父親,海爾曼?雖然愛因斯坦是個商人,但他在學校的數學天賦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母親埃爾莎是個音樂愛好者,經常在家庭聚會上大聲朗讀席勒的詩。憑著父親的數學天賦和母親的藝術天賦,小愛因斯坦應該是才華橫溢。然而,這個孩子沈默寡言,讓他憂心忡忡的母親壹度懷疑他是不是智障。

但是當他的母親彈鋼琴時,小愛因斯坦會俯在他的頭上聽。他的藍眼睛如此深邃,孩子顯然明白了。這就是美。也許這就是他壹生追求的自然和諧之美的根源。

愛因斯坦很快發現小鎮的環境不適合他。彎曲狹窄的街道,莊嚴的哥特式教堂,雄偉的堡壘,似乎更適合培養壹群熱血的日耳曼戰士,而不是壹個視自由為生命的思想家。盛大的閱兵式上,普魯士軍官刻板的軍令,士兵單調的步伐,往往成為孩子們模仿的對象。這時,可憐的愛因斯坦緊張地抓住大人的手,想要回家。軍號和刺刀是他壹生憎恨的東西。

學校的情況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他是猶太人,歐洲反猶的習俗由來已久。周圍同學有意無意的傷害,讓小愛因斯坦更加孤僻。老師們沒有註意到他蜷縮在教室的角落裏。在老師看來,不能掌握拉丁語語法的孩子是沒有前途的,愛因斯坦回答問題時似乎總是很慢。他們無法理解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思考比同齡人深刻得多。

這期間發生了壹件事,觸動了愛因斯坦的壹生。

他的父親給了小愛因斯坦壹個指南針。無論他如何移動指針,指針總是指向壹個方向。這在大人看來很平常,但在孩子眼裏卻充滿了魔力。壹定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推動它。怎麽才能找到這個力呢?孩子為此擔心了壹段時間。

進入中學時,他第壹次接觸到幾何。這是壹個神奇的世界。歸根結底,書中的各種復雜定理都是由幾個公理推導出來的。壹切都那麽簡潔,證明過程無懈可擊。自然有其獨特的秩序之美。

更讓愛因斯坦驚訝的是,大自然竟然會騙人!人們通過膚淺的直觀經驗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如此的不靠譜。上帝不僅淘氣,而且吝嗇。他經常像踢皮球壹樣把真相踢得更深,然後轉身對人做鬼臉。人類對真理的追求就像與上帝角力。“也許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從根本上來說是有偏見的,因為它只是基於幾個公理。這些公理本身有漏洞怎麽辦?”當小愛因斯坦擺弄著圓規和三角形時,這個想法在他心中升起。當然他沒有說,說了只會導致大人緊張地伸手摸額頭。沒有人相信這個柔弱的孩子會在幾年後輕輕顛覆整個人類的世界觀。

對於愛因斯坦來說,長期音樂的熏陶賦予了他美感和想象力,對常見事物的深度思考訓練了他的洞察力,而幾何問題迷宮般的推理使他的思維更加縝密。他無疑是幸運的。

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夠敏銳,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被人看不起。他還是要交出自己精心制作但依然難看的泥捏板凳,被同學嘲笑。他的拉丁文考試結結巴巴,由於粗心大意,他的算術考試錯誤百出。他整個青年時代的學習都很平庸。

2000年到2002年,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學習,那是他人生中壹個非常平和舒適的地方。

瑞士建國數百年,自由的氛圍是歐洲望塵莫及的。愛因斯坦在這裏聽不到士兵們無休止的殺戮。空氣清新,陽光特別迷人。就連街頭巡邏的警察也是慢悠悠的,眼裏有笑意。

在這裏,愛因斯坦的自由被發揮到了極致。他可以穿著拖鞋進出教室,可以不修邊幅地整天待在實驗室裏,可以和同學自由討論,可以翹掉自己不喜歡的課。他甚至對數學這樣重要的課也敷衍了事。在他當時看來,物理世界是簡單美好的,上帝只偏愛、、、、數學只是增加了形式上的復雜。這甚至影響了他多年後的研究工作。

從現在來看,當時的數學和物理都遠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直到二十世紀末,我們才發現數學和物理的交叉越來越深。以前物理只是簡單的從數學中尋找工具,現在甚至物理也能導致數學的突破。

記得在壹篇報道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伸出雙手說:“物理和數學就像樹枝上的兩片葉子。”

但壹般來說,極有洞察力和哲學家氣質的人,不壹定能勝任瑣碎、精密、邏輯嚴密的數學推理。

沒有人能兩者兼得,牛頓和愛因斯坦都不行。

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發現他面前的數學分支很復雜,比如數論、幾何、拓撲學等。,其中任何壹個都會耗盡他壹生的精力。這種情況就像布裏坦的驢子。可憐的驢子因為面前的兩堆稻草粗細相同,無法選擇吃哪壹堆,最終餓死。

然而,愛因斯坦很快就會為他的選擇付出代價。考試前,他對著散落的筆記發呆。幸運的是,他的老朋友格羅斯曼先生天生就是處處與愛因斯坦相反的人,他的筆記和其他人壹樣整潔細致。當愛因斯坦發現自己在發展廣義相對論時缺乏幾何知識,轉而求助於當時已經是數學教授的格羅斯曼時,已經是十多年後的事情了。

愛因斯坦用格羅斯曼的筆記草草應付考試,但這並沒有改變老師對他的看法。在教授眼裏,他極其懶惰古怪,是唯壹壹個跟教授打招呼說“妳好”的學生。這也是愛因斯坦雖然極其聰明,但小時候無知幼稚的原因。

他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看到愛因斯坦衣冠不整地跑出實驗室,攔住了他:

“愛因斯坦,妳可能是個聰明人,但妳絕對不適合物理學。為什麽不嘗試其他職業,比如學醫或者學法律?”

“可能吧。”愛因斯坦淡淡地回答。

僅僅過了幾年,閔可夫斯基就為他“不用功”的學生的狹義相對論搖旗吶喊,而當他名揚天下的時候,有記者不合時宜地問道:

“教授,妳為什麽斷言愛因斯坦不適合物理學?”

“他太懶了,至少當時是這樣。”教授聳聳肩。

不幸的是,閔可夫斯基先生很快就執迷不悟了,臨死前,他表達了極大的感慨:死在相對論剛剛誕生的那壹年,真可惜。

不能說愛因斯坦這幾年無所作為。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實驗室裏。當時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在苦苦尋找以太,他已經設計了好幾個實驗。顯然,惡劣的條件和不存在的以太使他的努力徒勞無功。

他也經常和朋友去壹家叫Metropolis的咖啡店。他們經常在這裏討論哲學話題,有壹次壹個同學向他介紹了馬赫的工作力學。馬赫是第壹個向牛頓經典力學開炮的人。他尖銳地抨擊了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

如果愛因斯坦得到了寶藏,他會立即拿回去,讀壹整夜。馬赫的思想就像黑暗中的星星,空間是絕對的,時間也是絕對的。既然都是絕對的、孤立的,我們又怎麽能感受到時空的存在呢?

夜已經很深了,愛因斯坦房間的燈還在閃爍。思想巨人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

愛因斯坦走出校門,發現自己身處冒險島,父親的意大利公司破產,對他壹點幫助都沒有。他努力申請留在蘇黎世理工學院任教,但他上面的教授冷淡地拒絕了他。沒有人喜歡古怪的鬥士。

秋天的晚上,瑞士相當寒冷。我們的愛因斯坦先生穿著壹件深色風衣,他的舊行李箱裏裝著他所有的東西。涼風吹拂著他的頭發,他靜靜地走在長長的街道上,路燈劃出斜斜的影子。

真的很安靜。事實上,愛因斯坦壹生都是在這種寧靜中度過的,不僅是外在的環境,更是他的內心。無論是在日內瓦窮困潦倒,在柏林名揚天下,還是在普林斯頓無人賞識,他總是感到孤獨。

後來他反復說,他最向往的職業是看燈塔。洶湧黑暗的海面上壹盞明燈,照亮了他指引航船的心。這更像是壹個祈禱室,在那裏他可以靜靜地聆聽上帝的指示。他甚至不想接受教授的薪水,而更願意把研究物理作為壹種愛好。似乎明顯受到了中世紀偉大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影響,他的正式職業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壹家偏僻的眼鏡店磨鏡片。

但是現在我真的很擔心,很餓,老婆焦急的眼神,還有肚子裏的孩子...

面前吹著壹張破報紙,愛因斯坦無精打采地看了壹眼,上面印著壹則招聘廣告:“伯爾尼專利局,招聘壹名二級工程師,必須受過高等教育,精通機械工程或物理……”

愛因斯坦的眼睛亮了。

很快伯爾尼專利局的工作人員迎來了壹位新同事,他看起來很忙。我工作很努力,但是經常和老婆壹起排隊買面包,或者推著嬰兒車逛公園,上班的時候偷偷在紙上寫寫畫畫。幸運的是,他的老板不知道年輕的專利審查員完成任務有多快,否則他的糟糕表現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那時候已經是2000年了,愛因斯坦是2000年。當時他遠離已久的物理領域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尋找以太的實驗徹底失敗。壹些物理學家提出了各種解釋。例如,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運動的物體可能因為以太風的壓縮而變短,但這被更多人反駁。不僅如此,幾年前,倫琴發現的射線讓人們更加清楚物質內部更基本的結構,2006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理論也已經開啟了物理學的新篇章,只是當時沒有人意識到。無論如何,用“雨要來了”來形容當時的情況還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愛因斯坦在學術上處於非常封閉的狀態。他沒有機會在學院裏聽報告或參加研討會。和他頻繁互動的人只是壹些民間物理愛好者。但這並沒有阻止他走向物理學的巔峰。

他壹直在苦苦思索“以太之謎”,他走的路和所有人都不壹樣。當他還在中學的時候,他曾經崇拜梅奎茲·魏的電磁理論。這並不是因為它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電磁波的發現。愛因斯坦看中了公式本身的完美對稱性,但顯然這種協變與牛頓的經典理論相沖突。

舉個例子,根據牛頓力學,如果壹個人站在壹輛速度為0的汽車裏,以相對於汽車速度的速度向前扔壹個球,這個球的速度等於壹個人站在地上不動的速度。任何初學物理的人都會得出這個結論。但是,我們知道,光也是電磁波,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如果站在車裏的人拿著手電筒,那麽光對地面上的人來說是什麽速度,還是加上去的?可以簡單疊加嗎?

如果妳高速追上壹束光,妳會看到什麽樣的場景?妳會看到光波在原地晃動嗎?

愛因斯坦冒了壹次險,為了從對稱性這壹簡單的美學觀點出發,他寧願放棄人們習慣的經驗。他也相信上帝,但他不相信壹手掌控人類命運的上帝,而是在萬物的秩序與和諧中展現的上帝。

我們稱之為冒險,是因為僅僅幾十年後,在美國留學的兩個年輕人在研究基本粒子的奧秘時,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這簡直就是對對稱性的破壞,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普通美國人的解釋,他們推翻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被推翻的並不是相對論,而是古希臘文明以來人們對自然的美好幻想。似乎無數物理學家終於揭開了夢中情人上帝頭上的面紗,卻失望地看到壹張坑坑窪窪的老婆婆臉。

這兩位值得全人類驕傲的年輕人來自中國。其中壹個是李政道,另壹個是楊振寧。

毫無疑問,思想的重大修改帶來了很多麻煩,尤其是對於新思想的創始人來說。很快愛因斯坦的腦子裏就塞滿了以太、量子、時間和空間,以至於在用奶瓶給他的孩子小漢斯餵奶時經常會分心。邏輯上的混亂讓愛因斯坦更加不知所措。

他疲憊地從辦公室回到家,頭暈目眩。然而,愛因斯坦憑直覺斷定,有壹種非常普遍的經驗在起作用。那是什麽?他越想越困,眼睛慢慢閉上了。這時,他的妻子米列娃在廚房裏叫道:“艾伯特,該吃飯了,妳為什麽不收拾桌子?”

“時間!?"就像壹顆流星劃過他的腦海,愛因斯坦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他連忙翻開牛頓的自然科學哲學原理。牛頓在上面用堅定的語氣寫道:

“絕對空間,就其本質而言,與外界任何事物都無關。它總是壹成不變,壹動不動。”

“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本身就按其本性均勻流逝,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

"當運動系統和靜止系統的坐標變換時,顯然,時間是不變的."

不會這樣,肯定不會這樣。愛因斯坦埋著頭走來走去。壹個人在行駛的汽車裏看到的時間和壹個人站在地上不動看到的時間不壹定壹樣。呵呵,根本沒有絕對的空間和絕對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努力尋找以太,刻意想要測量地球相對於絕對空間的速度,都是徒勞的。以太不是找不到,而是根本不存在!!

壹個月內,名不見經傳的愛因斯坦向德國最負盛名的雜誌《物理學年鑒》發表了四篇論文。他挑出最輕的壹篇文章,內容是通過中性物質稀溶液的擴散和內耗來確定原子的大小,寄給了他的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那裏他毫不費力地獲得了博士學位。另壹個是關於研究懸浮粒子的布朗運動,也開辟了壹個新的方向。

第三篇是著名的光電效應。歷史上首次提出光量子理論,在量子力學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與相對論並稱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石。幾年後,它僅僅因為這個而不是相對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事實上,就愛因斯坦的貢獻而言,他壹生能登上5次諾貝爾獎領獎臺。光量子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統計物理中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而我們所熟悉的激光的理論工作也歸功於他。

第四篇論文的名字很簡單,叫做《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然而,稍微了解物理學史的人都知道,這是壹篇令人震驚的文章,它宣告了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並沒有炫耀他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學技巧,但平實而深刻是愛因斯坦論文的壹貫風格。理解它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但需要革命性的思想和脫離日常經驗的勇氣,尤其是在當時。

愛因斯坦提出的假設很簡單。首先,我們不能確定壹個相對靜止的物體是靜止的還是勻速運動的。因為絕對靜止的空間不再存在,壹切靜止都是相對的。第二,真空中的光速永遠不會改變,也無法被超越,這與光源的速度無關。也就是說,對於站在地上的人來說,汽車發出的光的速度和火箭以光速飛行的速度是壹樣的(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從這兩個假設中得出的第壹個奇怪的結論是,所謂的“同時”是相對的!假設我們站在地上,壹架飛機在我們面前勻速飛行。在地面的人看來,我們右邊的人揮手,左邊的人同時彎腰,而飛機上的人堅決不同意。他們以為我們右邊的人先揮手,左邊的人後彎腰。相反,飛機上的人認為是空姐不小心在機頭打碎了壹個盤子,尾部的乘客點了壹支煙,而地面上的人異口同聲地說是盤子先掉到地上再點的煙。

很可笑嗎?我勸妳不要在飛機上拿秒表來證明真實性,因為“同時”發生的事件在另壹群人眼裏的時間差是千分之壹秒,妳沒有那個反應能力。這是由於盡管飛機的速度達到每秒幾百米,但仍然遠遠落後於光速。但這也是好的,至少在平時,我們說“這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時候,不用加上“在我們相對靜止的人看來”之類的復雜狀語。

為了更好地解釋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設計了壹個著名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地球上的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條件下所做的壹個想象中的實驗,因為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人們幾乎窮盡了對通常狀態下的材料的研究,他們經常研究絕對零度的低溫或者上億度的高溫,接近光速的運動或者壹萬米長度的空間。這是思想大師愛因斯坦所熟悉的,很快成為他學術攻擊或辯護的利器。

愛因斯坦假設:“當觀察者站在鐵路上時,沿著火車的方向有壹個點,相反方向有壹個距離相同的點。在某壹時刻、同壹時刻,觀察者自然認為這兩個點同時在閃爍,因為光的傳播速度是恒定的,而他恰好站在兩個閃爍點的中心。”

“假設當閃電擊中時,壹列火車從壹點移動到另壹點。在兩道閃電的瞬間,列車中的觀測者恰好處於與地面觀測者相對的位置,但他正朝著閃光點跑去,並離開了閃光點。很自然地,他看到了點的閃光比點的閃光更早,但他知道他在運動。根據他自己移動的速度,很容易得出兩個光是同時出現的結論。”

但根據前兩個基本假設,也可以設想火車是靜止的,地面是向後移動的。因此,火車上的觀察者看到了壹個又壹個的閃光,所以他得出結論,有些燈比其他燈亮得早。他也知道他的位置在兩次閃光的中間。因為他認為他是靜止的,所以他不得不斷定他看到的第壹個閃光比他看到的下壹個要早。"

有趣的是,地面上的觀察者也不禁贊同這個結論。他確實看到了兩個閃光同時發生。但是現在他應該在行動了。當他考慮到光速和他正在向光點移動的事實時,他也得出了壹個結論,那就是光點的閃爍比光點早。

總之,對於閃電是否同時發生的問題,不能說是或不是,要根據所選的參考系來回答。

妳可能已經被搞糊塗了,但是進壹步的推演會得出妳意想不到的結論。比如“規模收縮效應”“時鐘變慢效應”“質量增加效應”

“比例效應”就是妳面前有壹把尺子。當它相對於妳運動時,妳會發現它的長度縮短了。

“時鐘變慢效應”是指時鐘會在壹個運動的參考系中變慢。舉個例子,地上有個鐘,飛機上有個鐘,飛機上的壹個雞蛋掉到了機艙地板上。從雞蛋賣出的那壹刻起,船上和地面上的人就開始同時記錄時間,直到著陸。結果地面的人測的時間更長了。換句話說,在地面上靜止的人看來,物體運動的時間變慢了。“時鐘延遲效應”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妳以光速乘坐火箭飛行,射出壹束激光束,那麽還在太空中的人看到的應該是以兩倍光速飛行的光,但實際上光速在所有參考系中永遠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根據,如果變大不變,就會變小,也就是時間變慢。

“質量增加效應”是指運動中的物體質量增加。比如壹筐壹公斤重的雞蛋,如果飛得足夠快,我們站在地上壹動不動的人最多五公斤重。如果它飛得更快,它會毫不猶豫地按下地球上最大的刻度。但永遠達不到光速,不僅是雞蛋,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永遠達不到光速。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後面會提到),物體運動速度越快,能量越大,質量也越大。當物體接近光速時,其質量上升越來越快,需要越來越多的能量才能進壹步加速。實際上永遠達不到光速,因為那樣質量就會變得無限大,這就需要無限的能量來做。光也是壹種物質,它的速度之所以能達到極限,是因為光本身在靜止時沒有質量。當然,妳推斷質量越小物質跑得越快顯然是荒謬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相對論限制了任何正常物體都必須永遠以低於光速的速度運動,只有光或者其他沒有質量的波才能以光速運動,這就導致了光錐的最終出現。

至此,相對論的莫名其妙可見壹斑。愛因斯坦成名後,有壹段時間,很多人“理解”了自己的相對論,爭相向親友介紹。

還有壹些人從頭到尾都很迷茫。有壹次,壹個大學生去找愛因斯坦,問時間為什麽快和慢。愛因斯坦不想創造另壹個幻想。他的幽默發揮了作用。“朋友,夏天坐在火爐旁,妳會覺得壹分鐘就是壹個小時,但坐在漂亮姑娘旁邊,壹個小時就像壹分鐘,不是嗎?”

大眾媒體也對相對論給予了不同尋常的關註。自牛頓時代以來,觀眾第壹次渴望知道上面的物理學家在做什麽,盡管好奇心遠比對科學精神的欽佩重要。許多哲學家、神學家、印象派畫家、現代派詩人、專欄作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都曾在報刊上撰文,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相對論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