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花燈節
中國漢族歲時節日風俗。蘊涵生育風俗文化。流行於桂東岑溪、富川等縣,已有百多年歷史。時間為農歷正月初十,凡上壹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廟掛花燈。燈用竹篾紮架,外糊花紋紙,上寫吉祥謎語,內點油燈,逐日添油。
掛燈者眾,社廟自然形成燈棚。添丁之家同日飲花燈酒,外公外婆給小寶寶送去衣服、背帶、玩具,親友、鄰居贈衣服和紅包致賀,***飲同歡。正月十六落燈。
(二)查日子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壹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壹帶,雙方意見壹致後。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
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家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壹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壹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三)賀郎歌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壹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
親友唱壹首,新郎飲壹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壹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
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壹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四)坐紅堂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壹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
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五)討鑰匙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壹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錢物,象征婚後五谷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國漢族婚俗之壹,農村議婚中的壹個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門、查家。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設宴款待。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壹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
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七)黑房搶親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壹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
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幹擾。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
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十)拜堂彩語
中國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壹個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壹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
如桂東賀縣壹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中國漢族歲時節日風俗。流行於桂東北灌陽壹帶。時在農歷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傳說,是日晚織女將與牛郎相會,白天她梳妝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滿天飄香,故名。
屆時婦女們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曬,並用盆裝水,水中放幾根青草以示百藥,置戶外曬溫,叫做“曬香水”。據說穿了“香日”曬過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並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愛,猶如牛郎織女壹樣。民間有“七月香,曬籠箱”之諺。
擴展資料
中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壹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中國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國漢族是壹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壹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中國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
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
“男耕女織”可說是壹幅典型的中國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