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上片寫登高望遠所引起的無盡離愁,以迷離的景物描寫渲染出淒楚悲涼的氣氛;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最後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憔悴。全詞巧妙地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
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融為壹體,表現了主人公堅毅的性格與執著的態度
原詩
譯文:
我佇立在高樓上,細細春風迎面吹來,極目遠望,不盡的愁思,黯黯然彌漫天際。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能理解我默默憑倚欄桿的心意?
本想盡情放縱喝個壹醉方休。當在歌聲中舉起酒杯時,才感到勉強求樂反而毫無興味。我日漸消瘦也不覺得懊悔,為了妳我情願壹身憔悴。
註解:
佇倚危樓: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zhù),久立。危樓,高樓。
望極:極目遠望。
黯黯:心情沮喪憂愁。
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
煙光:飄忽繚繞的雲靄霧氣。
會:理解。
闌:同“欄”。
擬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羈。
當:與“對”意同。
強樂:勉強歡笑。強(qiǎng),勉強。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
消得:值得
創作背景:
這是壹首懷人之作,當作於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之後,而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柳永漂泊異鄉,因懷念意中人而作此詞
賞析:
全詞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壹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
詞的上片“佇倚危樓風細細”全詞只此壹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壹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
詞的下片作者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
這首詞妙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壹些消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調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最後壹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詞的最後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