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的詩句如下: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壹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5、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
山水田園詩,古代漢族詩歌之壹。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宋代楊萬裏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壹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於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壹個幹戈紛擾,政治紊亂,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叠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產生了“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
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蕩的政治,藏身匿跡於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隱之風壹時大熾。魏末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沈。(左思《拈隱詩》)。
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歷,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運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山水詩形成以後,雖然它在不斷尋求外部空間的開拓和內部體制的完善,從而在各個不同時代,而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態,但是,道釋玄禪的人生情趣和藝術精神,卻始終貫穿於山水詩的發展中。隨著唐詩繁榮局面的到來,山水詩出現了麗日經天的壯觀。
王維與孟浩然等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山水詩傳統,形成了壹個與邊塞詩派交相輝映的山水田園派。在唐代詩人中,沒有哪壹個詩人沒有寫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詩篇。唐代詩人中以山水詩聞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詩成熟的,主要還是孟浩然、王維、李白。
山水田園詩到了宋代以後,雖在運用詩化的語言抒情、狀物、寫景、敘事方面,有行文不拘壹格,使人耳目壹新之作,但山水詩的境界上已遠遠比不上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