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438+2007年9月入北京市第二十五小學三年級。
1965438+2008年4月,轉入天津市民辦第壹小學。
1919,小學畢業,進入北師大附屬小學高壹。
1922,考入天津南開中學。
1927年6月南開中學畢業,9月考入北平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
1931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獲耿獎學金,隨、張(錢思亮妹夫)赴美留學。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州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攻讀學位。
6月,1932,首次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34年6月,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有旋光現象的雙輪矩陣變成非光學體的速度》。因為他的出色表現,他被選為Phi Beta Kappa協會的成員。同年8月,錢思亮從美國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講授普通化學。在北大期間,錢思亮以其淵博的知識和鼓舞人心的講課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室裏經常擠滿了人,許多學生不得不在教室外面聽課。他有著超人的記憶力,多年後仍能準確地背出所教學生的名字和學習成績,可見他教學認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北平落入敵偽手中。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年冬,他們在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錢思亮被聘為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錢思亮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化學教授,教授有機化學。由於治學嚴謹,說服力強,在聯大教授中頗有名氣。
1940年,父親在上海被敵偽刺死,錢思亮從昆明回上海參加葬禮。後來因為堵車,只好留在上海,在上海化學藥物研究所做研究員。
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錢思亮被任命為經濟部化學工業處處長。
1946年,北大遷回北平復課後,錢思亮立即辭去經濟部職務,離開上海北上,在北京大學重新任化學教授,後又任化學系系主任。
10月8日,錢思亮的妻子張帶著三個兒子錢春、、錢復離開北平前往南京。宣應大學邀請赴臺灣任教,並擔任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教務長。他曾任臺灣省立大學理學院院長,並成為傅斯年的主要助手。在此期間,錢思亮致力於新生入學制度和轉學制度的改革,為後來臺灣省實行的高校聯合招生制度奠定了基礎。
1950 165438+10月,錢思亮代表臺灣省立大學參加大學校長國際會議。
1951三月胡適推薦,錢思亮接替已故的傅斯年出任臺灣省立大學校長。同年任中國化學會會長、中國科學促進會理事長。
1957,錢思亮、梅貽琦受聘為臺灣省中央研究院第三屆評議員。
65438-0959年2月任臺灣省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後更名為“國科會”)委員。同年7月,以臺大校長身份出席臺灣省第四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大會開幕式,並於5438年6月+2月連任第四屆中央研究院理事。
1961年8月,臺灣省中研院第四屆理事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提名錢思亮、梅貽琦為第四屆“院士”候選人。考慮到梅貽琦是其母校(清華大學)的校長,錢思亮為此堅持撤回提名,壹時美談。
1964年,錢思亮當選為第五屆中研院院士,屬於數理組。
1970年4月,王世傑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5月中研院選舉後,錢思亮被任命為臺灣省第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四任院長為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傑),臺大校長由閻振興接任。錢還是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
1971年11月任臺灣省當局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委,在此職位上任職九年半。
1974年,錢思亮次子許倩在臺灣省第十壹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大會上被提名為第十屆院士候選人。考慮到新院士人數有限,錢思亮多次呼籲與會者不要投票給許倩,而要把名額讓給其他人。由於他態度誠懇,言語誠懇,與會者最終接受了他的要求。許倩在學術界有很高的聲望,他當選沒有任何問題,但他卻因此落選。直到1976當選臺灣省第1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屬於生物組。父子先後當選院士,是科學界的佳話。
1980期間,臺灣省中央研究院在南港校區舉辦國際漢學會議,海內外與會者273人。大會分為語言與文學、歷史與考古、民俗與文化、思想與哲學、文學與藝術史六個小組。錢思亮是《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席,並為該書作序。全書九卷,總目錄壹卷,收錄中英文論文218篇,臺灣中央研究院出版。
1983年,任總統期間去世,主持“中研院”七次院士會議。錢思亮在中研院院長任期內先後成立了美國文化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信息科學研究所,並增設了生物醫學、統計、原子分子科學三個研究所和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室四個籌備處,為中研院的後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5月,1983,錢思亮在臺灣省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妍的陪同下出訪西德和美國。錢訪美期間,母校伊利諾伊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在科學和教育方面的成就。這次訪問持續了壹個半月。錢思亮6月回臺灣省後,因過度勞累被迫住院。但他在患病期間仍堅持處理日常事務,最終患上急性心肌梗塞。
1983年9月15在臺灣省立大學附屬醫院病逝,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