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歌寫景狀物的表現手法

詩歌寫景狀物的表現手法

寫景詩的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寫的手法、修辭手法和情景關系三個方面。

首先介紹景色描寫的手法,常見的有遠近俯仰相結合、視聽嗅觸相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手法。

虛實相生也叫虛實結合、以實寫虛、以虛襯實、景隨情遷、情隨景生等。“實”就是眼前的景物,“虛”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壹夜滿關山。”第三句詩是“梅花落”的拆用,構成壹種虛景,仿佛風吹的笛聲化作滿地落花。景象虛實相生,視聽相通,與雪凈月明的實景相配,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使思鄉之情感而不傷。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作上的壹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用典、雙關等。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不再贅述,這裏重點解釋壹下“互文”、“用典”和“比興”。

互文指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為了達到文字簡潔、含蓄凝練的要求,讓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壹個而省略另壹個,例如《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杜甫《江上逢李龜年》中“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為借古諷今,多是作者將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話傳說、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運用到自己的詩歌中,推陳出新,表達對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們平常所說的“舊瓶裝新酒”,自然別有壹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則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句子。

比興,最早在《詩經》中運用較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比喻、比擬。“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起興、興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比興兼用的手法,用風雨中飄搖的黃葉樹比喻孤燈下淒涼的白頭人,烘托了悲涼的氣氛。作者先寫“黃葉樹”以引出下文的“白頭人”,是為“興”。

最後是情景關系,也就是與寫景抒情有關的表現情感的手法。壹般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反襯,以景結情,移情於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側面描寫即通過對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卻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壹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渲染是壹種國畫技法,壹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某壹方面的形象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壹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壹事物,例如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全詩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壹種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壹,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移情於物是我國古典詩歌常用到的表現手法之壹,也稱“對寫”,是“主客移位”中的壹種寫法。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例如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