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詠梅(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紅梅 蘇軾
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直和根撥送春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1.《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壹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2.《感遇》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全詩壹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壹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3.《楊柳枝》唐.白居易
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南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原詩是壹首詠物言誌詩。後兩句是:“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全詩是說,園中柳樹,枝葉繁茂,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在和煦的春風中,柳枝綻出細葉,望去壹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然而,這婀娜多姿的垂柳,卻生長在荒涼冷落背陽陰寒之地,無人光顧,落得終日寂寞。詩人所抒發的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亦含詩人身世的感慨。全詩明白曉暢,詠物和寓意融合壹起,不著痕跡,描寫生動,當時就“遍流京都”,足見藝術力量感人之深。
4.《蟬》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
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
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5.《水龍吟》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壹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首詠物詞,當作於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吟》壹首,盛傳壹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並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壹起,“即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