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其實是個虛構的人物,這其實是作者內心的矛盾鬥爭。屈原想舉賢任能,進行政治改革,以挽救日益衰退、瀕臨滅亡的楚國,但他遭到以公子納蘭為首的保守派的排擠,幾次流放,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而且他親自苦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大多隨波逐流。屈原自己也在痛苦地思索:到底是與世同流合汙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在這種背景下,他寫下了這篇著名的賦。
我們知道,屈原後來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理想,投汨羅江自盡了。
《漁夫》 (屈原)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