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彭端淑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壹瓶壹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 形容謹慎的詩句1、行謹則能堅其誌,言謹則能崇其德.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2、多言不可與謀,多動不可與久處.明·薛宣《讀書錄》 3、言為世範,行為士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4、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5、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篇》 6、言有物,行有格.《禮記·緇衣》 7、不要對任何人都敞開妳的心胸.聖經後典·便西拉智訓》 8、出門要三穩:身穩,手穩,口穩.中國諺語 9、言寡尤,行寡悔.《論語·為政》 10、沒有謹慎的態度,智慧再多也無濟於事.德國諺語 11、重視結避的人,開始就會謹慎.日本諺語 12、頭要冷,卻要熱.日本諺語 13、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處不可再住.中國諺語 14、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經辦衣》 15、鳥三顧而後飛,人三思而後行.中國諺語 16、成事每在窮困日,敗事多在得誌時.中國諺語 17、怒多橫言,喜多狂言.明·呂坤《續小兒語》 18、言行如走棋,壹動思三步.19,“動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應權衡利弊,周密計劃,切不可輕率盲動,草率行事,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失敗的命運.20,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
3. 用來告誡自己的文言文有哪些《莫生氣》(記得許多扇子上都有這種字,試著買壹個)
人生就象壹場戲,今世有緣才相聚。
相處壹處不容易,人人應該去珍惜。
世上萬物般般有,哪能件件如我意。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想起來又何必。
他人氣我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生氣分泌有害物,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錢又受罪,還說氣病治非易。
小人量小不讓人,常常氣人氣自己。
君子量大同天地,好事壞事包在裏。
他人罵我我裝聾,高聲上天低入地。
我若錯了真該罵,誠心改正受教育。
要是根本沒那事,全當他是罵自己。
左親右鄰團結好,家庭和睦樂無比。
夫妻互助又親愛,朝夕相伴笑嘻嘻。
政通人和想天倫,晚年幸福甜如蜜。
鄰裏親友不要比,兒孫鎖事隨他去。
淡泊名利促健康,文明禮貌爭第壹。
三國有個周公瑾,因氣喪命中人計。
清朝有個閆敬銘,領悟危害不生氣。
彌勒就是布袋僧,袒胸大肚能忍氣。
笑口常開無憂慮,壹切疾病皆消去。
不氣不氣真不氣,不氣歌兒記心裏。
只要妳能做得到,活到百歲不足奇。
4. 壹句關於禍從口出的文言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句話意思是講處世必須要慎言,不可多說話,因為話說多了很容易就會失言,說錯話就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災禍。《弟子規》上面也講,“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是教導我們言語要謹慎。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壹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把言語放在德行之後,可見得它的重要性很大。實在講,人的言語也是體現人的德行,所謂“言為心聲”,妳有什麽樣的心地,自然就會有什麽樣的言語。即使是很會講話,講的言語很好聽,可是欺騙人也不能夠長久,騙得了壹時,騙不了壹世。
從事上講,這句話教我們慎言。曾國藩先生教導子弟說,“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這是教我們看人,看人當然要看他的德行,看他的為人。曾國藩教導我們看人要看人的操守,看人的節氣,要有節氣而不能有官氣。官氣是什麽?傲慢自大,剛愎自用,不能夠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另外要多條理、少大言,這個大言就是很多的綺語,花言巧語,或者是大話,誇大其詞。夫子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壹個人很會說話,他的容貌舉止看起來好像很好,但是如果沒有踏實的心地,就是沒有操守,這個人只務在顏色上做表面功夫,所以很少有真正的仁心的。所以滿口大道理,往往都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不壹定是親身證得這些道理,都是道聽塗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