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麽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麽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意思:楚地的老百姓都為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壹直沒有停歇。該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屈原塔》,此詩表達了蘇軾身處逆境而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情感。全詩運用白描、誇張、推理、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屈原持誌之高潔與作者的無限景仰之情,有機地融合在壹起,躍然於紙上。

《屈原塔》原文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屈原塔》翻譯

 楚地的人都為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壹直沒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飄到了什麽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蒼綠色的江流上,人們還投下飯食拯救饑餓的魚龜蝦蟹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

 遺留下來的風俗成了比賽劃龍舟,人們哀叫的聲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時的豪邁之人,當時慷慨赴死的意誌非常忠烈。

 世上的俗人怎麽能知道他這種想法呢,都以為屈原戀戀不舍,不願意與這個世間告別。

 南賓縣之前屬於楚地,山上有留下來的古塔。

 這塔應該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擔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這件事雖然沒有憑據,但這份心意已經很真切了。

 古往今來的人有誰是不死的?沒有必要去比較是到底是長壽好還是死亡好。

 人的名聲實在是不會消忘的,而身份財富只是短暫的榮盛。

 屈原正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與節操。

《屈原塔》註釋

 1、屈原塔:作者自註:在忠州,原不當有塔於此,意者後人追思,故為作之。屈原: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沈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楚:楚國,楚地,因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故稱。今屬湖南、湖北壹帶,也泛指南方。

 3、歇:停止,休止。

 4、哽咽: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5、滄江:泛指江河,江流,因春夏時節水色泛綠,所以稱“滄江”。滄,通“蒼”,有浩渺的意思。

 6、投飯:指古時荊楚之地老百姓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壹天,將煮好的糯米飯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習俗。饑渴:饑餓,屬偏義復詞,特指“饑。

 7、就死:赴死,就義。

 8、眷眷:戀戀不舍。決:別,分別。

 9、南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時蘇軾陪同父親入京做官,途經此地。

 10、子:指屈原的精魂。淪滅:消亡,消失。淪,沈沒。

 11、此事:指猜測造塔原因這件事情。

 12、考:老,長壽。折:斷,這裏指死亡,短命。

 13、大夫:這裏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擔任三閭大夫。

 14、死節:為了保全氣節、操守而赴死。

《屈原塔》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楚地老百姓對屈原的崇拜和熱愛,表達出詩人明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要學習屈子精神,做壹個留名青史的明白人。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詩人以極其悲痛的心情,借楚地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深深追思、懷念來表達自己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崇敬之情。“精魂”是對屈原高貴靈魂的贊美,表達出詩人對屈原留下來的精神的無限崇拜。“空哽咽”既是描寫當地老百姓對屈原的熱愛,也是表達作者自己的情感。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竟渡,哀叫楚山裂”,詩人繼續描寫楚地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除了保留千年的端午節投食江水中的習俗外,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內涵。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轉筆寫詩人對屈原以身殉國的理解,表達自己的人生觀。“意甚烈”既是詩人在高度贊揚屈原的精神,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運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屈原精神的高大、偉岸。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推測“屈原塔”的來歷,說明在楚地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就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就是他們心中的“佛”。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詩人對自己的推測給予了壹個更合情理的解釋。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再壹次運用反襯的筆法來提升議論的力度,以此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追求理想節操的精神。“所以”,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分析得出結論,即正因為在堅持名節的問題上,屈原為人們樹立了榜樣,所以,壹千多年來,人們才如此懷念和追思屈原。

 整首詩運用了白描、誇張、推理、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形成強烈的對比,壹氣貫之;最後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結束全詩,將屈原持誌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有機地融合在壹起,躍然於紙上。

《屈原塔》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季,蘇軾在為母親守孝期滿後,隨父親蘇洵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即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沒有任何關系的地方竟建有壹座屈原塔,而此時,距屈原投汨羅江已經過去壹千多年了,身為壹代青年才俊的蘇軾,在兩年前就進士及第,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於是有感於屈原的高潔品性,和後人對屈原的尊崇,寫下這首五言古詩。

《屈原塔》作者介紹

 蘇軾,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謚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壹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參考文獻:

1、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楊雪編著.蘇軾詩詞集.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3、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