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花中君子,情有獨鐘 ——讀梅蘭竹菊之詩文有感

花中君子,情有獨鐘 ——讀梅蘭竹菊之詩文有感

佛語雲:“壹花壹世界,壹葉壹菩提”。都意在告訴人們,融入自然,關註萬物,在具體物象中探究世態規律,於感性體驗中領悟人生修短。而古今文章,莫不以自然萬物為情思載體,言不直白,善作曲筆,含蓄雋永,意味深遠。近日再讀關乎“梅蘭竹菊”之詩篇,戚戚我心,情有獨鐘,乃有所感。 ? (壹)梅

? 梅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梅與蘭、竹、菊並列為“花中四君子”,取其傲、幽、堅、淡之質性而有此美譽。梅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因其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獲此殊榮。古往今來,梅花以其孤傲清雅的風度讓古今詩人畫家青睞有加,更以它的高潔脫俗、淩寒留香的品質而被中國歷代誌士仁人仰慕自況。另外,梅於嚴冬開放,實為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

? ? 梅言誌。誌在高潔脫俗,孤傲卓越。

? 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愛國詩人陸遊面對南宋朝廷上下嫉賢害能、獻媚取寵的醜行,深知自己報國無門,壯誌難酬,所以憤然揮筆,借梅抒懷,寫下了“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蔔算子·詠梅》)的詩句,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即便成塵泥,也堅守自己的誌向和節操的決心。

? 唐人張謂的《早梅》:“壹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春路傍溪。不知道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為銷。”此詩將梅枝比作白玉條,將盛開的白梅疑作雪,均盛贊了梅的不流於俗,冰清玉潔之質。北宋王安石也寫了壹首《梅花》:“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詩與張詩可謂從內涵上屬異曲同工之作。而王安石詩中提到了梅之“暗香”,較張詩之詩意又有所升華。因為梅之香氣亦如人之血氣,人有“血氣”方能“剛”,梅有“清氣”才會便內外兼質,超然脫俗。所以,元人王冕贊梅曰:“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另外,梅言誌也勵誌,以梅為喻來鼓勵人們不畏艱難,勤奮努力的名言警句很多。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香撲鼻”等等。都在告訴人們,梅花飄香來自它經受了酷寒的考驗,而人要想擁有高尚品德或美好才華等就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困難才能達到。

梅寄情。情宜堅貞美好,純粹質樸。

以梅寄托友情。古人“折梅寄友”之風俗,意在表明即使朋友離別,但友情會像怒放的梅花壹樣堅貞,不會因嚴寒而雕零。

以梅寄托愛情。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有“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詞句,意思是說,女子見到梅花又開了,回憶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壹枝梅花寄給在江北的情人。

以梅寄托鄉愁。唐代王維的《雜詩》(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壹句“寒梅著花未”的詢問,把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連家中的花花草草都牽念,更何況是家人呢!

梅與人。梅就是高人隱士,霜雪美人。

元末詩人高啟的《詠梅九首》中有“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此句中“高士”“美人”均指梅花,這是以人喻梅。宋代曹組的《驀山溪?梅》中也有“洗妝真態,不作鉛花禦。竹外壹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詩句,意思是說梅花洗卻胭脂鉛粉,自有天然姿容,壹枝疏梅斜出竹外,有如佳人絕代,天寒日暮獨倚修竹。詩中以佳人喻梅,寫出了梅的天然脫俗之美。

說到梅與人,我們自然會想那個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他的壹首《山園小梅》,讓多少人心弛神往,艷羨不已。 詩人表達出願與梅化而為壹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梅與人的情神達到了完美的契合。

對於“蘭”,總是有很多的美好的想象——

首先,這想象來自於《詩經》,在遠古的詩韻中,“蘭”關乎愛情和吉祥。

陽春三月,萬物萌發,水融冰消。時值鄭國風俗上巳節,壹群青年男女手執澤蘭、芍藥,聚集在清澈的溱(zhēn)水洧(wěi)水旁,舉行祈福盛會。對著悠悠流淌的河水,他們虔誠的秉執蘭草,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然後,彼此結識,愉快相約,若有愛意,互贈芍藥。

此時,淳正的風俗,質樸的愛情,都散發著如蘭般淡雅的芬芳。

附:國風·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後來的故事是這樣:

那次水邊聚會相識後,有壹個年輕人鐘情了壹位姑娘,可是卻不知她去了什麽地方,也不知道她對自己是不是有好印象。於是,他又來到三月他們相見的河水旁。水邊的植物香蒲、蘭花、蓮花已經蓬蓬勃勃的生長。小夥子觸景生情,相思更甚,更憂傷。眼前不斷地幻化出姑娘的形象:身材秀美、面容俊俏、神態端莊。可是,姑娘終究沒能出現。小夥子只好帶著深深的遺憾回到家中。從此,睡不安,行不安,希冀等待,備受煎熬!

古樸的愛情似這般熱烈、直率而簡單,而愛的等待卻含蓄如蘭!

附:國風·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壹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壹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壹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故事的結局不是他的故事,而是:

那個姑娘沒有遇見壹見鐘情,而是嫁給了青梅竹馬。按理說,兩人兩小無猜,也算是婚姻美滿。可是,最使她生氣的是,本來他們在壹起無拘無束,親昵美好,可自從這青梅竹馬佩帶觽(xī)、套上韘(shè)以來,處處顯示出壹副大丈夫的姿態,對自己裝模作樣。甚至他日常言行舉止乃至垂下的腰帶,無壹不讓她覺得是他是故意擺出的成熟相。所以,她偏不讓他得逞,口口聲聲喚他“童子”,這“童子”的嗔怪揶揄中,大概就是姑娘“怨”中寓“愛”的綿綿情意的表達吧!

其實,很多愛情都有遺憾,因為愛情的開始往往都有采蘭贈藥的浪漫,可婚姻是日常,只有實實在在才能保持年年歲歲的花開。

附:詩經·國風·衛風·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觽(xī西)。雖則佩觽,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shè社)。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觿(xī西):古代骨制的解繩結用具,頭尖尾粗,形狀像牛角,俗稱角錐,也為成人佩飾。少年婚後也佩,象征成人。

韘(shè社):抉拾,俗稱扳指,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來鉤弦的工具,用玉或骨制作,壹般為成人佩戴,已婚少年佩戴象征已經成人。骨制的鉤弦用具,著於右手拇指,射箭時用於鉤弦。

終於,有了壹個文人與“蘭”結了情緣,從此,人們愛上"蘭"。

“蘭”由民間的風俗信物真正被全面雅化,成為世人仰望的精神的象征,始於屈原。可以說,屈原才是中國蘭文化的真正的開山始祖。

在漫漫求索的長路上,屈原哀民生、盼賢君、求美政,可惜遇昏君、遭讒佞,被貶逐。在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中,屈原堅守了自己的理想,執著前行。只是理想太過完美而現實太過汙濁。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唯美的屈大夫需要壹種情感與精神的寄托,於是,他找到了疏淡、清雅、高潔的蘭。

屈原物化為“蘭”,給中國知識分子塑造了完美的“物芳”、“行廉”的士大夫形象。

他以“蘭”為服飾美其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說,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

他以“蘭”為飲食美其神。“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說,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饑。

他以“蘭”為樂事美其行。“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意思是說,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蘭,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屈原情寄於“蘭”,為誌士仁人樹立了為“心之所善”而“九死無悔”的執著者的榜樣。

在出行時,他“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意思是說,用溶有蘭花幽香的熱湯沐浴芳香彌漫,然後再穿上光鮮艷麗的衣裳。這是多麽美好的自我修養啊!

在疲累時,他“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意思是說,我打馬在蘭草水邊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暫且停留。這是多麽堅定的不染於世俗的決絕啊!

在郁悶時,他“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意思是說,日落黃昏時間已經晚了,我輕撫著幽蘭久久徜徉。這是多麽感人的矢誌不渝的情操啊!

在獨自前行的路上,他倚“蘭”負重,不屈於俗,身體力行。

他高舉浸透“蘭”之芳香的旗幟, 駕著孤舟在“濯淖汙泥( 指汙泥濁水 )”中穿行,“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意思是說,薜荔飾船艙蕙草飾幕帳,蘭草飾旌旗蓀草飾船槳。

他堅守如“幽蘭”般的理想 ,即使承受“世濁我獨清,眾醉我獨醒”的曠世孤獨也無悔無怨,依然“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意思是說,純情表白,就是說佩戴著石蘭花兒綴插著杜衡,折壹支幽香的蘭花送戀人啊那代表著我純潔的情意。

他播撒“蘭香”於書苑 ,要求人才品德高潔如蘭而“芳菲菲其彌章”,在革職謫歸時,植蘭育人於家鄉九畹”,“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意思是說,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又種植香草秋蕙壹大片。

雖然有“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雖沅水有白芷,澧水有香蘭,心中思念妳,口中未敢言 )的猶豫,雖然有““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人人都把艾草掛滿腰間,說幽蘭是不可佩的東西)的無助,雖然也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他們攻擊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我愛好采集茝蘭 )的詆毀,但是,屈原用他的生命詮釋了“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的不朽!

? 竹本君子:立身以直,虛心有節,風骨清峻,德高誌堅。

? 居幽所,淡泊寧靜;處險境,堅韌不屈;寄深情,竹斑點點。

? 君不見:蘇子居處必種竹,倘若無竹令人俗;板橋筆下必有竹,立根巖石任爾風。他們以竹樹德,名士風度彰顯。

? 君不見:王維琴聲起幽篁,竹裏館中明月光;常建竹徑通禪房,山光雲影遠塵囂。他們以竹為境修身,高人境界超然。

? 君不見:湘妃淚濺九嶷竹,從此天地有傳說;黛玉傷情大觀園,翠竹掩映瀟湘館。她們以竹為念寄情,紅塵真愛永遠。

……

? 竹有結千千,千千情結有詩篇。流連詩叢品竹意,忘卻塵世繁亂。眼前似有“良田美池桑竹”、又見“竹徑深院、又見“竹林淡煙”……

菊花,妳是壹種別樣的存在。

為了避開百花的俗媚,甘願忍受肅殺的霜寒,著色冷艷,不事招搖。這是怎樣的壹份孤傲絕俗呀!讓執著理想的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讓厭倦官場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堅守節操絕不降元的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讓喜愛田園的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在秋的蕭瑟裏獨立疏籬,在風霜的摧殘下寂寞雕零,無意情愁,卻惹恨長。這是怎樣的壹份淒美呀!讓悲憫蒼生、漂泊流離的詩人杜甫無心賞菊時希望“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有心賞菊時又傷心“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讓婉約女神李清照生閑愁時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哀離恨時悲“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妳與高士歸隱,妳伴遊子思鄉,妳鼓舞誌士守節操……

這樣的菊呀,我很想找壹些合適的詞語來描摩妳的形象!

清高如妳,遠離俗塵,靜守東籬,看閑雲,悠然南山。

冷傲如妳,蕊寒香清,無情蜂蝶,待素商,孤芳自賞。

愁思如妳,纖細如絲,任西風,瘦了秋陽。

淒婉如妳,獨自雕殘,無人憐,滿地淚光。

……

妳到底是怎樣的壹種存在呀!

其實,多少詞語於妳都過於膚淺與片面,妳存在的意義本來不可言傳。此時,讀著古人的詩句,似乎已嗅到了菊香。尋妳於故園三徑,心是如此地安靜,聽不到窗外車馬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