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鮮卑代國的復興與北魏的統壹1、鮮卑代國的復興與北魏政權的建立公元376年,前秦消滅了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將代王世義及其後裔遷至長安乃至蜀國,代國原有各部壹分為二。黃河以東由原部落大人劉苦仁率領,黃河以西由世易的女婿匈奴率領。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在苻堅失敗後重振慕容燕在河北的政治勢力時,讓世易拓跋(公元371- 409)回到塞北擴張勢力(拓跋的祖母是阿木容吹姐姐)。拓跋珪得到其母所屬的世易、賀蘭舊臣的支持,改名為代王,定名為國源年(公元386年),鮮卑代國再次復興。
拓跋扈召來代王,引用塞北地區漢人,以徐謙為代王宇治島,以張舟為代王左長史,建立了直接隸屬於代王的政權組織,設置了都督、將軍等武官,統率禁衛軍和親軍,逐步將各部納入自己的直接指揮之下,使代王的勢力在突破部落大人的阻撓中日益壯大。鄧元年至鄧國六年,拓跋在後燕軍隊的協助下,消滅了居住在河套地區的劉苦仁之子、劉,征服了陰山南北的鮮卑各部和柔然、的部分部落,恢復了鮮卑代國的勢力範圍,橫跨陰山南北,以樂聖(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為政治中心。
因此,拓跋試圖擺脫後燕的控制,拒絕了慕容垂要他貢獻壹匹名馬的請求,與後燕的仇人、長子西燕(今山西長治)聯系。
滅西燕後,鄧十年七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大軍攻打代國。拓跋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同年十壹月在神河北(今內蒙古豐鎮縣)擊敗慕容寶軍,慕容寶引數千人出逃。次年三月,慕容垂傾其所有,帶病親征。結果,他死在了軍隊裏,而後來的嚴俊立即返回了。後燕的威脅壹旦解除,拓跋就方便在六月建帝大典,改帝位。他率軍攻打後燕,九月占領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極力收羅他所急需的漢族士人,建立政權。於是設立尚書臺、中書省等中央機構,任命刺史、太守等地方長官,並特別規定直接處理政務的尚書郎以下官員為漢族文人。
漢武帝元年(公元396年)十月,拓跋珪率軍經井陘越過太行山,進入第四河以北。後來燕郡俯首稱臣,只剩下中山(今河北定縣)、葉(今河北磁縣)、新都(今河北薊縣)三城堅守,拓跋分兵圍攻。次年三月,新都失陷,反攻失敗,後燕皇帝慕容寶率少數人逃往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祖上在此發跡。中山城官民被困,殺了後燕軍數萬人,被拓跋扈打敗俘虜。男女結成聯盟,各自為戰,直到十月才被俘虜。鄴城統帥慕容德率領城內四萬居民逃往黃河以南。後燕分為北燕和南燕兩個政權,拓跋鮮卑占領河北。
帝皇三年正月,拓跋在葉赫、中山兩地設立書法平臺,簡稱平臺。他行使中央權力,統壹軍隊拍河北照片。前後燕政府控制的慕容鮮卑人和工匠四五十萬人回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為移民耕牛,按人口分田,稱為新民。6月,根據漢族學者崔弘的意見,將國號改為魏,並取消了原來由西晉封的代,相應地改革了禮儀制度,以示拓跋政權已由三國衛承擔了中原的統治,這是中國的正統,而偏安江南的東晉則是傀儡政權。次月,以平城為首都,大量解散鮮卑部落,將部落民安置在以平城為中心的方圓千裏之外的地區,修建宮殿、祠堂,制定官方法規和宮廷禮儀。十二月,拓跋正式稱帝。史稱北魏。
2.拓跋燾反攻柔然,統壹北魏。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和明朝元帝拓跋思時(公元392- 423年),北魏實際控制了現在的河北、內蒙、北京和現在的陜西中北部。東晉和取代東晉的南宋政權控制了黃河以南地區,在與北魏的邊境沖突中占有優勢。泰昌八年(公元423年),明朝元帝乘武帝死後劉宋政治動蕩之機,率軍渡河。幾經戰鬥,只占領了洛陽、滑臺(今河南滑縣)、虎牢(今河南珙縣西北)等幾座孤城。北魏占領河北後,關隴地區形勢發生變化,羌人的後秦政權滅亡,、西涼、北涼、西秦、夏等政權相互攻訐,不常有興衰。來自蒙古草原新崛起的柔然汗國的進攻,使得北魏道孚和明、元王朝無法在中國北方擴張統治。
從拓跋姚櫓到石義貴,柔然始終臣服於鮮卑拓跋部。拓跋重建鮮卑代國時,柔然為敵,被拓跋打敗。柔然殘余在其領袖俱樂部的帶領下逃到了沙漠的北部。該社吸取失敗的教訓,采用控制拓跋從中原學來的全部軍隊的方法,設置將領,修建帥樓,獎勵戰功,很快吞並了漠北草原上的高車和其余匈奴。拓跋鮮卑進入中原時,已經在西部的焉耆(今新疆焉耆自治縣)建立了土地,東部是朝鮮,北部是沙漠和沙漠。
該社聲稱秋鬥伐可汗,意為控制開皇。柔然及其所轄部落以水草為食,冬季天寒地凍時經常進入沙漠以南,甚至入侵北魏京畿地區,威脅北魏政權的生存。從拓跋天興五年(公元402年)到拓跋思年間,柔然幾乎每年冬天都要南下調兵,平城始終處於戒備狀態。
拓跋扈不得不在京畿(今內蒙古豐鎮縣)以北的誌堅建宮,並經常率軍在此駐守,以防柔軟。拓跋思繼其父之法,連東起赤城(今河北崇禮東),西至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築長城二千余裏,以阻柔然騎兵。溫和的威脅使北魏政權在建立後不久就把鬥爭的重點放在陰山南北草原上,無法全力在中原謀求進壹步發展。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拓跋思曾打算遷都鄴城,以解決平城地區的嚴重饑荒,但又怕他借機南下,於是作罷。次年,劉裕率軍進攻黃河後秦,北魏因其手軟,不敢全力阻擋。
廣廣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太祖拓跋燾(公元408- 452年)登基後不久,柔然牟可汗葛升蓋(完勝),可汗大譚率領六萬騎兵進犯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拓跋燾率軍進攻,被柔然軍團圍困。當時年僅16歲的皇帝大怒,改名柔然毛骨悚然,把他們比作無知的昆蟲。此後30年,柔然遭到6次大規模進攻,長期在陰山南北活動,使得柔然的馬頭不敢南下。其中,初光二年和神二年(公元429年)的兩次行軍對柔然的打擊最大。
神二年四月,拓跋燾采納太常卿崔浩的意見,趁柔然部落初夏分散,無人看守之際,兵分兩路進入漠北,在東西五千裏、南北三千裏的範圍內搜索柔然。柔然可汗率領數百人出逃,魏軍俘獲大量牲畜,僅馬匹就有數十萬。投降柔然的30萬高車人人口下降到1萬,被安置在東西三千裏的陰山壹帶。結果北魏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士兵,加強了對北方其他民族政權的力量。
①作者《北魏的國號與正統問題》,載《歷史研究》第3期,1992。
①《舒威》第103卷《匍匐傳》。
此戰之後,柔然可汗的國家衰落了。大譚之後,(聖)可汗吳體嫁到北魏,娶了拓跋濤的女兒海西公主,拓跋濤也娶了吳體的妹妹,給她取名左趙壹。* * *,魏北江走後,冉彥沒有報警。利用這個機會,拓跋燾於神四年進軍關中,消滅了匈奴在甘肅的夏政權。太炎二年(公元436年),今遼西北、天津的北燕政權被消滅。拖了四年,拓跋濤又壹次因為辭職南侵,率領三軍進入漠北,卻不敢接下戰。次年,拓跋燾親自率軍攻占古藏(今甘肅武威),消滅了占據河西的瀘水湘涼政權,繼苻堅之後再次統壹了中國北方,結束了匈奴劉漢之後北方136年的戰亂狀態,雖然拓跋燾消滅上述政權的主要目的是掠奪財物,孤立柔然。
在反擊柔然、消滅北方其他民族政權的同時,拓跋燾還多次出使西域,擴大北魏的影響。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拓跋燾出兵滅鄯善國(定都今新疆若羌),並設鎮治之,促進了中原與該地區的政治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